二问 基层如何接得住?
作为国内全科医学奠基人之一,孙晓明教授在浦东潍坊和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了全科医学工作室,推进分级诊疗一直是他关注的话题。
“我国医疗系统好比一个金字塔,塔尖是成规模、高水平的公立三甲医院;若要它们取消普通门诊,‘金字塔底座’必须先稳固,这个底座就是社区医疗机构。”
他认为,日渐完备的基层卫生服务架构让上海的基层卫生领跑全国,但要做的还有很多。随着病人下沉社区,四项资源也要同时下沉配套,即优质人才、资金、医保额度、药品,否则不可持久。同时,医院考核和收入导向、专家定期下基层指导、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报销比例拉开的制度建设也是促进下沉的有效手段。
日渐完备的基层卫生服务架构让上海的基层卫生领跑全国。网络图
“近年来,我在社区看门诊,也带教学生,现在的年轻医生已经比我们当初水平高了。”孙晓明坦言,尽管如此,基层的全科医生缺口还很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方面需要加大培养力度,鼓励专家“下基层”;
另一方面,还要打破收支两条线的“天花板”,激励医生增强服务的积极性。
孙晓明也表示,社区对药品还未完全放开,制约了全科医生的发挥,一些社区病人不得不去三甲医院,仅仅为了配到社区没有的药品。可以想象,未来一旦三级医院剥离普通门诊,社区服务量有所增加,如果这些矛盾尚未及时解决,势必面临一系列隐患。
三问 看病观念何时变?
专家认为,重塑合理的就医秩序是大势所趋,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同时,引导患者转变观念同样重要。
“患者不信任基层,一方面是因为基层还不够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各级医院医生承担的职能。”
孙晓明进一步解释称,上海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家庭医生制服务。目前已推行家庭医生制度2.0版,一旦签约后,市民就可以享受到便捷的转诊、延伸处方、长处方等各项服务。社区医生就是居民的健康“守门人”,基层首诊制能让患者第一时间获得较为准确的建议,并探讨进一步治疗方案,这样既可以节省医疗资源,也帮助患者省钱。
上海率先在全国推行了家庭医生制服务。
“分级诊疗不是一两年就能实现的,大众观念的改变同样需要时间。”金春林认为,价格措施也是可以尝试的方式之一。在国外,患者自行去大医院看门诊,收费高;通过基层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费用相对便宜,这一做法分流了大批患者,效果不错。
此外,医联体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索。孙晓明谈到,目前不少城市都在探索建立覆盖一、二、三级医院的区域“医联体”,但孙晓明表示:
“医联体不是几家医院凑个热闹绑在一块,人员流动的制度、薪酬和保障体系的设定等都要明明白白,只有资源深度融合,双向转诊落到实处,才会让老百姓更加信赖基层,不过度依赖大医院,逐步培养科学合理的就诊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