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当然要和医生站在一起
本周,钱报记者在医院病房,见到了这一家人。做完肿瘤切除手术不到一周的薛文全,已经能下床行走了,精神很不错。
小薛说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五个多小时的手术很顺利;另一个是,淋巴结没有转移,手术预后应该不差。
对于病情,薛文全一直知根知底。“术前你不害怕吗?”钱报记者问。
“怕啊,怎么可能不怕!”他脱口而出,“我先在兰州做手术,当地医生没敢切(肿块),再转到杭州来。毛病太重了,朱医生也冒了很大的风险,顶着很大的压力。医生愿意为了病人冒风险,我们当然要和他站在一起,无条件信任他!”
说起救命恩人,薛文全除了感谢,还有心疼和敬佩,他不断重复一个形容词:了不起。
他说,我从来没住过院,以前真是不知道医生这么忙。天刚亮就来查房,然后连着几台手术,空了和病人谈话,中午桌上的盒饭都放冷了,也没来得及吃几口,呼叫器一响,又急急忙忙跑出去,随叫随到。
“国庆放假,值了几天班,好不容易休息,朱医生一早又开车专程跑到病房来,就为了看我伤口发炎的情况好一点没有,忙到了12点多,确定没问题了才走,这么操心我的病情,这么负责,真的了不起!”
站在一旁的女儿补充说,“爸爸,那天是中秋节!”
医生:患者多一份信任,我们多一份勇气
钱报记者在病房里找到了朱玉萍医生,手术和手术之间的中午间隙,他正抓紧时间和患者谈话。从医十多年来,这已经是他的常态。
患者小薛写的那封信,被他放在桌上的一个盒子里。等他空了下来,我们聊了聊。
钱报记者:看了那封信,什么感受?
朱玉萍:这一家人都很质朴,也很善解人意。小薛怕耽误我时间,在车库把信塞给我,我开车回到家,才仔细看。(看完)很感动,一个是这家人的感情很深,另一个是他们对医生发自内心真诚的信任,让我觉得很暖心。科室之前开了很多次会,打算做联合脏器切除手术,也联系了泌尿外科朱绍兴主任,认为手术可能性有,但风险巨大,这封信给了我很大底气,我们下定决心:拼一把!对医生来说,患者多一份怀疑,我们就多一份顾虑,而患者多一份信任,我们就多一份冒险的勇气。
钱报记者:看了信之后,有再和患者一家沟通吗?
朱玉萍:第二天上班,我又找小薛沟通。信中写道,她们希望父亲能再多活五年。但对直肠癌来说,如果出现淋巴结转移,五年生存率是50%-60%,如果没转移,在80%-90%,作为医生,我需要清楚告知患者治疗的各种可能,包括之前多次的术前谈话也是如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医生技术也好,治疗方案也好,不可能完美无缺。令人高兴的是,小薛一家对我们非常理解。
钱报记者:医生冒风险手术,是工作常态吗?
朱玉萍:是的。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每一次(手术)都是未知。八九十岁的高龄,或者肿瘤位置很不好,手术风险会更大。而医生愿意冒多少险,要看患者和家属给了多少支持。我也遇到过冒险手术后,结果令人遗憾,那时自己的自责和压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刚工作时,遭到家属埋怨,我也有情绪,也想过不做医生了。现在想起来,医生的成长也需要一个过程,认识到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家属做好沟通,医患双方一起迎难而上,患者才有生机。毕竟,当一个人生命垂危之时,最希望他活下来的,除了亲人,就是医生。
钱报记者:?做了这么多年外科医生,每天面对生死,现在感受如何?
朱玉萍:外科医生是在刀尖上活着,很多外科医生都有失眠的问题。像我,如果有疑难复杂手术,半夜往往睡得不踏实,会醒过来,因为一直记挂着患者好不好。一次半夜醒来,看到手机亮了,一看,同事说患者情况不太好,我马上开车到医院处理,虽然辛苦,但去了,心里才踏实。好在我爱人也是医生,对我非常理解,从来没有埋怨半夜的铃声和周末不停的工作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