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隐瞒经济情况属欺诈,平台可探索“撤回键” “互联网上的看病求助,是一种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要诚实信用。如果求助者生活出现了特别困难,那么就应该本着诚信的原则,公开自己应当公开的事项。其中,就包括家庭收入等经济状况。刻意隐瞒或者编造虚假信息,属于欺诈行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护宪律师事务所主任卫爱民认为,如果捐赠人发现受捐者信息有假,则有主张予以返还所捐财物的权利。“倘若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可能涉嫌诈骗犯罪。” 针对家庭经济情况等问题,卫爱民分析目前互联网平台缺乏相关法律去调查信息真伪。“对于新环境下产生的问题,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现在你让他怎么审查真伪,缺乏法律支撑,审查不了。”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则认为,互联网平台对其所审核发布的信息负有保证真实、监督检查等道德义务,但是不要对其道德义务要求得过高。“互联网求助或众筹是一种爱心行为,与低保、救灾、福利等形式相比,其标准和视角很不一样。”他认为,一味要求平台审核求助者所有相关的财产信息,在技术上存在一定困难。 “目前来看,确实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互联网平台必须对求助者的家庭收入进行核实。”王振耀说,但同时他也认为,在技术和机制等层面,可以尝试做一些调整。“一些人提议的‘撤回键’、‘后悔键’等,可以探索。这是个新事物,要根据大家对捐款的要求做出适度调整。” 王振耀建议,互联网平台要想走得更远,应抓紧时间制定行业统一标准。“需要尽快建立相关透明规范的标准。信息透明到哪一步、拿什么保证信息透明,应该有一个标准。”王振耀说,各平台同时应当建立起行业组织联盟,与政府部门形成良性互动。一旦出现事情,可以结合行业自律标准统一研究。“标准别太粗放,行业内部不要陷入恶性竞争,要与政府部门有密切互动,及时通报,形成比较好的互动机制。”在他看来,未来互联网求助可能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关键在于要有沟通和解决的机制。“出问题就修改,再出问题再修改再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