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 互联网筹款治病“口水仗”再起。近日,某演员“有车有房”还在网上筹款治病,引发网友质疑。对此,水滴筹相关负责人称,有房有车也可以发起筹款,只要发起人按照平台规定提交相应证明材料。民政部最新回应称,个人求助不属于慈善募捐,但由于影响到慈善领域秩序规范,下一步将引导平台修订自律公约。 记者调查发现,相关平台虽然要求求助者提交家庭经济状况材料,但如何有效核实却是难题。专家认为,隐瞒家庭真实经济状况而发起求助,是欺诈行为;互联网平台可尝试设置“撤回键”,尽快建立行业组织联盟,出台相应行业规范标准。 诧异 求助不是慈善募捐,真实性由信息发布者负责 “救救这个家!男子患病急需手术……”当肖亚芳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转的这一条求助信息时,毫不犹豫点了进去。在“扫”了一眼患者的情况说明和住院图片后,她很快捐献了50元。 “当时只觉得患病的人是老乡,需要十万块钱,就当献一点爱心吧!”肖亚芳说,没想到“反转”来得这么快。两个月前回老家,她才从邻居口中偶然得知,原来去年在网上筹款的那位老乡,治病前后不过花了五六万元钱,平时在北京还经营着一家中餐饭馆。“可以说,家庭条件比我家还要好点。” 肖亚芳心头一阵不爽,当她再次点击那个链接时,赫然发现页面下方还有一个平台声明——该求助信息不属于慈善公开募捐,真实性由信息发布者负责,XXX提示您了解详情后进行帮助。“如果当时我知道是这个情况,可能会再理智地考虑一下吧。”肖亚芳说,如今她对朋友圈里的各种求助会本能地多些警惕,“也不能说伤着爱心了,感觉平台完全可以设置一个‘撤回键’,以后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多个选择。” 现实中,像肖亚芳一样热心的人并不少。“经常捐个五块十块的,也不多。”上班族李强说,自己平时关注网上的求助信息比较多,而他在捐助时,也很少在意求助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到底如何。“呈现出来的信息是真是假,判断不了,听说有些病历都可以操作”。李强认为,平时很难对一个求助者的真实情况足够了解,“如果不是身份特殊的人,一般人也没兴趣去扒人家有没有车和房,是不是真走到绝路了。”他说,倘若平台不注意审核信息真实度,某一天,很可能会“误伤”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近年来,类似在网络上求助或众筹募捐的“反转”事件,已发生过多起。“一元购画”刷屏事件、深圳“罗尔事件”、河南太康县“王凤雅事件”……每一起所伴随而来的争议和讨论,都曾轰动一时。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慈善法》施行约一年时间,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就超过了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