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4月30号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听起来有趣又陌生的节日源自美国,目的是为了宣传儿童人权观念,提醒家长们不要体罚孩子。记者在安徽调查发现,虽然目前普遍提倡素质教育,但大多数市民认为,对“熊孩子”适当的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记者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山南小学见到沈子昂的时候,他一脸的委屈,因为作业写的慢,昨天他又被爸爸打了。
记者调查发现,即使是“10后”的独生子女,被打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一个班级40个孩子,有60%的孩子都有被父母惩罚的经历,在采访中,大多数市民表示,虽然不主张体罚孩子,但是必要的惩戒对“熊孩子”来说,还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绝大多数的家长对于适当的惩罚孩子都持肯定的态度,但老师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已经做了20多年班主任的张喻老师认为,跟学生相处要讲究智慧和方法,“我觉得作为老师不要做体罚和打孩子这样的事情,因为你等于触犯了法律,在碰到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的时候,我跟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还比较强,另外我也能善于抓住学生的弱点,还是能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对于惩罚孩子到底怎样才算“适度”,大家都莫衷一是,这个“度”到底应该怎样把握呢?对此,山南小学长期主抓德育教育的党支部书记喻霞给广大家长支招:“熊孩子”要打,但要讲究艺术。打孩子是一种有效的惩罚手段,不能在发怒的时候打,打孩子要因规矩而打,要让孩子害怕规矩,而不是害怕父母。打孩子之前,一定要与孩子有语言上的交流,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犯了错就要承担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