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新闻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经济 | 社会 | 体育 | 文娱 | 时评 |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新闻中心>新闻时评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逻辑
2016-03-07 19:27:48   杭州网

    保障国民待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长期的城乡差异、工农业差异带来了当前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这有着国家政策、法规不平等的体制原因,体制强化了不平等,不平等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不仅强化了农村资源的单向流动,使农村衰蔽、农民尤其是高素质的农民流失不可避免(也是应然现象),更使得农民身份固化,即使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多数仍无法分享城市的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基本福利,无法充分分享城镇化运动带来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提升的红利。身份固化,利益分配的弱化,使农民成为社会底层阶层。身份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阶层性贫困隔代传递,最终形成人为的阶层对立、社会割裂,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更是阻滞农民整体性发展、富裕的巨大阻力,是农村长期性贫困的体制性原因,最终拖慢了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因此,实现农村富裕的关键是实现全体国民待遇的平等,实现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以政策缩小城乡不平等。保障全体国民平等待遇是宪法权利的实现,是人民主权国家正当性、执政党人民性先进性和政府合法性的显现。现代化运动初起时牺牲农村优先保障城市发展是必要的,但现代化成果较为丰硕时国民待遇的平等化也是责无旁贷的国家义务。

    国民待遇平等化首先是国民身份的平等化,即在全国绝大多数地区放开人口的身份限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社会自由的同步发展,为全体国民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次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普惠化、基本优先化,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等方面最大程度地推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对农民阶层优先进行实质性保护,弱化政策性阶层固化鸿沟,尽快促进农民的富裕和增加农村建设资源的厚度。

    精准扶贫是对症之举

    农村贫困化、农民贫困化是制约农村转型的瓶颈,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桎梏之一。美丽乡村建设首先是扶贫运动的展开。

    农村扶贫是国家的政策性扶持。扶贫有国家项目扶贫,如大型国家工程、大型企业的优先落地,以此带动当地社会的整体性改变。但在国家性项目有限的情况下,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式“精确扶贫”应是常态方式,更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精确识别重在身份识别,在于对真正贫困户的搜寻、辨别、鉴别,使真正的贫困户得到政策实惠。由于这些人是弱势群体,话语权弱,因此需要政策下乡、官员下乡,走村串户,摸清真实情况。同时,发动群众,以群众参与、民主评议、“公开示众”的方式最大程度保证扶助对象的准确性、真实性。

    精确帮扶重在资源到位。首先要细化政策,将人、财、物的配置细化,看准当地的短缺与需要,对症供给;其次是建立单位落实到村、领导落实到人(困难户)的责任制,最大程度地激发扶贫资源能量;再次是提升农村造血功能,在优先保证贫困户的基本生活后,立即进行生活设施建设、生活环境开发和生产能力提升,形成帮在先、扶上马、自扬蹄的自主性扶贫。精确管理重在监督管理,包括对农村贫困户的管理、村干部的管理和扶贫工程项目的管理等多项内容。

    扶持关键少数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捷径

    我国当前的农村社会仍是一个典型的总体主义社会,资源、身份与能力等优势集中程度高,能人的示范效应强,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应有意识地因势利导、乘势而为,培植能人、乡贤等关键少数,使之成为乡村经济致富的带头人、道德建设的引领者、稳定秩序的稳压器。扶持的“关键少数”,一要真,是真正的依法、有德、不破坏环境的致富者;二是善,愿意施惠乡梓,建设家乡,有仁德善心方有普惠众人的善举;三是能,要有施展抱负的技能,不是遍撒金钱的暴富户,有在乡村经济建设、文化道德建设与人才建设等方面的技能、思想与知识;四是远,是时间久远,即非一时冲动、一日之功,要有持续发展的意愿与能力。

    符号构建:文化建设与地位回归

    美丽乡村建设是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恢复和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应包含经济上财富注入的脱贫致富,基本生活设施建设与生活方式改良的文明唤醒,传统伦理与现代道德秩序、文明精神嫁接的道德激活等过程,核心是文明的再生产,是乡村的美丽重构与型塑,即村民个体健康人格的养成和农村集体形象的构建。建设美丽乡村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多种秩序的解构与建构过程,是普遍社会成员以集体性文化积累和传承获得文化认同的历史记忆,更是群体成员在历史长河中以认知性体验获得身份认同、情感归属与价值取向的社会记忆。其中,承接未来期望、现实感受和过去经验的符号标识是记忆的主要载体,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景观符号、自然符号与文明符号三位一体。符号是记忆的主要媒介,如乡音土语等语言文字、建筑雕塑等村社地标、公共仪式与礼仪等大众化活动,均是传统文明和现代人想象共同体的积淀,承载着群体成员与社会成员的共同理念、情感共识和文化想象,是共同体成员的集体精神寄托和群体认同感、归属感的标识,也就是常说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之根。所谓田园故园、古道热肠、乡愁乡恋,莫不是对乡村道德民风、故乡热土和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的整体记忆。美丽乡村符号建设是景观符号、自然符号与文明符号“三位一体”共生共荣、自然存续与共建重建的互动过程。景观符号侧重建筑样式、建材与格局的传统性,以历史传承、视觉抽象唤起群体历史记忆的原型,生动映射祖先文明的光辉和血脉延续的情感继承;自然符号侧重原生态风光的呈现,干净的水、绿色的山、清洁的空气和安全的食品既有自然馈赠,更有古色古香、乡土乡情的本土特色;文明符号侧重礼仪仪式、习惯操练和身体实践,直觉感观先民乡民的心志伦理、精神信仰和思想共识,感受道德内化后的纯朴、清醇与身心合一。

    符号建设重在自然亲近、口耳留芳和精神洗礼。美丽乡村符号建设是物态、精神、行为与信仰等美丽回归与升华的过程。乡村美丽在于其与城市文明的差异性呈现,在历史记忆的整体性还原,在未来想象的精神愉悦,因此美丽乡村的美丽是特色之美、原生态之美、精神之美和整体之美。其建筑景观是古典语境的记忆复原,自然景观是原生态自然风光的情景再现、丰富淳朴“土里土气”的生活体验,文明景观是习俗礼仪的文明承续,是安宁有序、彬彬有礼、天然恬静的净土故乡,给群体成员以精神回归的愉悦和生活体验的欢乐。

    (本文作者分别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教授,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原标题: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逻辑)
来源:《国家治理》周刊    作者:曹英 程曼诗    编辑:陈东    责任编辑:方志华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图库
郁金香花展醉游人
传承经典庆“三八”
人生璀璨如烟火
色彩狂欢
米兰2016秋冬时装周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时评
·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正确的
·为中国经济引擎的“健康轰鸣”鼓劲
·用净语良言传承中华汉语文明
·俄罗斯学者眼中的政府工作报告:平稳、 ...
·瑞士专家谈中国经济合理增速 称文化差异...
·国平:深情溢于言表 决心分外彰显
·【全国两会地方谈】五大发展理念贯穿“ ...
·【全国两会地方谈】中国故事就该这样讲 ...
·报告75次提“改革”诠释“中国决心”
·“报告热词”劲吹“网络惠民”暖风
·保持改革勇气 激发创新锐气
图片新闻

镜头诠释一个罕为 ...

一个80后巾帼的婺剧团

米兰2016秋冬时装周

网友齐晒与父母相似照

旧书籍巧妙变身精 ...

惊险!螳螂踩着鳄 ...
热门点击
·母子失散25年重逢 4年前曾擦肩而过
·大二男生请假结婚获学校祝福 双方父母也支持
·女业主困死电梯内 一个多月后修电梯时被发现
·中国商家瞄准同性恋群体 提供“形婚”服务
·成都女孩组团赴迪拜相亲 男方资产5000万以上
·“候鸟老人”的无奈:渴望团聚却“难服水土”
·云南巧家投毒案:警方刑讯逼供做假证 不查真凶
·政法大学研究生复试改分:制度抵不住领导一句话
热点专题 more
- 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专题
- 2013年杭州防暑降温抗旱特别报道
- 市委常委“我们的群众观”在线访谈
- 梦想·家2013外来务工者子女夏令营
- 超强台风“苏力”来袭
- 2013杭州深化“作风建设年”活动
- 韩亚航空客机旧金山失事
- 杭州东站·核心枢纽
- 杭州市第四届“十佳”好婆媳评选
- 请告诉他回家的方向-水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