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
Eng|繁体||
新闻首页 | 国内 | 国际 | 经济 | 社会 | 体育 | 文娱 | 时评 | 图片
 
 
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网>>新闻中心>>国际新闻
 
 
末日恐慌再现 专家称超级月球引发地震不成立
2011-03-15 07:18:44   杭州网

末日恐慌再现 专家称超级月球引发地震不成立

制图:宋嵩

我国云南盈江地震、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网友新一轮“末日恐慌”。专家为此辟谣

阅读提示

3月10日,我国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第二天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9.0级地震,而“超级月球”、“天坑”、“巨型云圈”等现象近期被频繁提及,给了公众巨大的想象空间。部分网友将19日将出现的“超级月球”、10日南京发生的“巨型云圈”和“天坑”等事件与地震联系起来,引发了新一轮的“末日恐慌”。

月球19年来最接近地球引恐慌 专家反驳

“超级月球”是不是地震的幕后推手?这些现象之间究竟有没有关联?天文、地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此有话说。

【疑虑】“超级月球”引发地震

【回应】这种对应关系不成立

“超级月球”一说源自英国《每日邮报》3月8日的一篇报道,称今年3月19日,月球将到达19年来距离地球最近位置

,届时它与地球的距离将仅有35万多公里,看起来会异常巨大。

有网友猜测,最近的地震可能和它有关,并举出“例证”说明:前几次“超级月球”分别发生于1955年、1974年、1992年以及2005年。而这几年全都发生过极端天气事件:1974年圣诞节的“崔西”飓风,曾让澳大利亚达尔文市变成一片废墟;2005年1月“超级月球日”前两周,印尼大海啸造成数十万人死亡;2011年3月11日在距离“超级月球日”仅有8天时,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否定了“超级月球说”。他表示,天文学上不存在“超级月球”这一名词,月球绕地球沿椭圆轨道做周期性运动,所以会产生“远地点”和“近地点”,换句话说,月球每个月都会离地球“最近”一次,而每次“最近”的时候差异其实是非常小的。“这些微小的差别根本不足以引起地震、火山爆发等。”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也表示,对于天文、气候等现象与地震、火山等灾害性事件之间的关联,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根据已有的研究数据来看,地震、火山的发生规律与所谓的“超级月球”发生的年份之间没有明确关系。

据高孟潭介绍,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曾研究了1900年以来死亡千人以上的灾害性地震的时间序列:1900年以来死亡千人以上、万人以下的地震事件总计108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事件总数为31次,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高孟潭说,从时间轴上看,此类地震发生分布比较均匀,与所谓“超级月球”之间并无明确的对应关系。

高孟潭还列举反例加以说明:一些巨灾如智利特大地震及其引发的巨大海啸,并不是发生在“超级月球年”的1955年,而是1960年;1976年死亡24万人的唐山大地震、2008年死亡8万多人的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发生的死亡22万多人的海地地震,也都不是发生在所谓的“超级月球年”。

【疑虑】云圈天坑与地震有关

【回应】地震与此无明确关联

10日,南京上空出现奇怪“巨型云圈”,闹市区出现长5米、宽深各2米的“天坑”……这些现象也引发网友猜想:“会不会与当天发生的云南盈江地震有关?”

根据南京市气象台专家的调查,确认“巨型云圈”是飞机在高空中飞行形成的飞行云迹。而关于“天坑”,南京市地震局科技检测处专业人员认为,此次南京市区地表坍塌与地表承重有关,可能是施工空洞造成的,与地震无关。

“巨型云圈”、“天坑”等现象与地震究竟有无关联?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彭克银表示,早期确实有一些民间的业余研究者对“地震云”等现象做过一些探索,但后来发现,他们所称的一些对应关系实际上难以成立。首先,“地震云”没有严谨准确的定义;其次,从形成机理上来讲也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

高孟潭对此也认为,地震孕育发生是地壳内部、壳幔物质变动乃至核幔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否与地球表面的气候过程相互耦合,目前还没有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成果。因此,现阶段还不能科学地认定某种气象现象与大地震的发生有关,有待更加深入的观测、实验与理论研究。

从蜻蜓低飞预测天气,到蟾蜍搬家预测地震,中国古代民间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些经验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时至今日,在民间——也包括今天的网络上来看,依旧有不低的信任度。而现代地震研究,强调的则是数据和概率。在古时对于某一地区的准确预报,放在今天信息汇集和横向对比、统计来看,则不再有普遍适用的意义。

彭克银表示,地震发生在地底下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无法直接探测。“多年来,地震学家一直希望能找到一种与地震有必然联系的前兆现象,但直到今天仍没有找到。”他说,目前所有已知的地震预测方法准确率都不高,参考意义有限。

【疑虑】地球进入地震活跃期

【回应】趋势并没有明显变化

自汶川地震之后,玉树地震、智利地震、日本地震,一次次大地震的发生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也刺激着人类日益脆弱的神经,有网友甚至调侃——“地球已转为振动模式”。地球,真的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对此,高孟潭提供了一些数据来说明。2000年至2010年,世界范围内6级以上地震发生次数分别为161次、137次、140次、157次、183次、151次、153次、196次、180次、161次、173次。从频率上来看,每年地震发生的次数有一定的起伏。总体趋势来看,近年来的6级以上地震次数略有增加,但最高值发生在2007年。

在天天和地震打交道的科学家眼里,“这些担忧其实没有必要”。彭克银认为,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它正常的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他表示,之所以目前大家感觉到地震越来越严重,其实是更多地关注了眼前,是一种直觉。如果将地震活动放在更长的历史长河来看,目前全球地震活动起伏还是正常的。

身处工业信息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21世纪的人类无疑面临一个新课题:重新认识自然灾害。研究地震近30年的高孟潭认为:“地震灾害,是人类必须面对的自然灾害。”一方面,通过监测、预报、预防和应急救援等综合手段,将地震灾害降低,这已经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实践。另一方面,对于地震研究的预报研究,也需要人类集思广益,共同攻克这个世界科学难题。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赵竹青    编辑:易晔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分类信息 杭州租房 杭州二手房 杭州招聘 杭州兼职 杭州二手车 北京分类信息 赶集上海 赶集网广州 深圳赶集网
     图库
最美妙太空摄影
名爵古董跑车街头展
超可爱站台手推车
荷兰女人全球最苗条
超好看又有味道刺青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新闻时评
·花5亿照出的灯光城门,给谁看
·遏制腐败,“当于民监”
·这个兔年,彻底被“温馨”了
·冯骥才的担忧 古村落的路
·强震之下须怀敬畏之心
·新华社两会闭幕社评:迈向新征程续写新辉煌
·近七成受访者认为“网络问政”效果符合期望
·新华时评:“吃好”社会财富的“蛋糕”
·开全运会不能劳民伤财
·机场虽亏损,投资依然热
·微博控不是病,不需要立法打击
图片新闻

练铁头功的“鲁智 ...

杭网记者新春基层 ...

超好看又有味道刺青

超囧潮流时尚

墨西哥突现巨型鱼群

十艘最酷潜艇
热门点击
·男子自学铁砂掌可以轻易连续劈断砖头
·男子下班后ATM旁守株待卡 4次取款2.14万元
·春晚最喜欢节目:赵本山蝉联“小品王”
·小伙相恋俩月女友竟怀孕四月
·一批法规规章2月施行 禁止分割租房
·年轻人热衷靠奢侈品显“尊严”
·副教授退休后当校警 保卫学生安全
·大龄剩女与帅哥赌徒玩闪婚 曾为其还债
热点专题 more
- 倡导绿色出行 加快公共自行车发展
- 杭网小记者探营绿城俱乐部
- 杭网年终环球盘点
- 杭州网十周年
- 专访著名剧作家、作家苏叔阳
- 第三届太极拳健康大会
- 广州亚残运会
- 红楼问计:《中东河桥梁图片展》
- “西湖先锋 闪光言行”展示评选
- 《我们圆桌会》联合征集议题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