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童学馆,小朋友在学习国学经典。
新华社记者 林宏摄
背那么多古诗词,学那么多文言文,读那么多古书,在今天到底有多少用处?当《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红透半边天的时候,我们耳边仍不时听到这样的疑惑。
这是个随意就能提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时代,时间的车轮碾压一切滚滚向前,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被一部分人认为不再有或者大大减少了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确实如此吗?传统文化对当代人来说到底有何现实价值?这些价值在今天应该获得重视吗?
答案应该是清晰的。即使今天我们随时可以在线查询到《四库全书》,搜索到《说文解字》,手指一动,就能轻松找到任何一句唐诗宋词的上半句和下半句。但,这些由技术革命带来的便利,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养成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更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束之网络这个高阁。
相反,有传统文化素养和没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在信息时代的差异会更加明显。一个能在百度上搜出《离骚》的人,和一个能通篇朗诵《离骚》的人,他们的能力当然是不一样的。
这让人想起网站“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会古诗词和不会古诗词这两种人有什么区别?底下有人回复:如果不会古诗词,看到景色的话,你就只能在那里发出一些无意义的慨叹,比如看到长城只会说:真长啊,看到黄河只会说:真黄啊,词汇非常枯燥。但如果会古诗词,你就可以吟上一两句诸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有了古诗词的加持,景物便有了不一样的意境与美感。
诗词最初的功能是表达。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过对于当代人来说,表达已经不是诗词、文言文最主要的功能。学习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传统经典的核心诉求,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
所谓审美教育,是要提升人对美的欣赏力、感受力和鉴别能力。鉴别能力容易理解,何为欣赏力和感受力?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国留学生说,自己刚出国时不适应国外生活,有一天晚上,又是风雨又是雷电,几个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忽然有人念了一句“僵卧孤村不自哀”,结果大家都和了起来:“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着和着,大家都哭了。这种由文学产生的共鸣和移情,就是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
审美能力的缺失,在当今教育中并不少见。一位北京重点高中的高级语文老师曾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感情很干瘪,因为家庭把孩子当宝贝一样养着,他们只顾自己,缺少一种情怀,很难被书籍打动。没有被打动,书籍就很难进入他们的心灵轨道,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为什么会有这种审美能力的缺失?这值得深思。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很多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如果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交互”,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怀及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哪些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那么是谈不上受到伟大历史人物熏陶的,更谈不上能形成自己的人格操守、处事原则、价值判断和情怀。从这些层面看,传统文化养成和浸润在当代还得继续给予高价值评估。
背那么多古诗词,学那么多文言文,读那么多古书,在今天到底有多少用处?当《中国诗词大会》等传统文化类节目红透半边天的时候,我们耳边仍不时听到这样的疑惑。
这是个随意就能提取信息、利用信息的时代,时间的车轮碾压一切滚滚向前,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一些传统文化被一部分人认为不再有或者大大减少了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确实如此吗?传统文化对当代人来说到底有何现实价值?这些价值在今天应该获得重视吗?
答案应该是清晰的。即使今天我们随时可以在线查询到《四库全书》,搜索到《说文解字》,手指一动,就能轻松找到任何一句唐诗宋词的上半句和下半句。但,这些由技术革命带来的便利,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养成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更不代表着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束之网络这个高阁。
相反,有传统文化素养和没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在信息时代的差异会更加明显。一个能在百度上搜出《离骚》的人,和一个能通篇朗诵《离骚》的人,他们的能力当然是不一样的。
这让人想起网站“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会古诗词和不会古诗词这两种人有什么区别?底下有人回复:如果不会古诗词,看到景色的话,你就只能在那里发出一些无意义的慨叹,比如看到长城只会说:真长啊,看到黄河只会说:真黄啊,词汇非常枯燥。但如果会古诗词,你就可以吟上一两句诸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有了古诗词的加持,景物便有了不一样的意境与美感。
诗词最初的功能是表达。孔子曾经对他的儿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不过对于当代人来说,表达已经不是诗词、文言文最主要的功能。学习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传统经典的核心诉求,应该是一种审美教育和人格养成教育。
所谓审美教育,是要提升人对美的欣赏力、感受力和鉴别能力。鉴别能力容易理解,何为欣赏力和感受力?在网上看到一位中国留学生说,自己刚出国时不适应国外生活,有一天晚上,又是风雨又是雷电,几个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忽然有人念了一句“僵卧孤村不自哀”,结果大家都和了起来:“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着和着,大家都哭了。这种由文学产生的共鸣和移情,就是对美的欣赏力和感受力。
审美能力的缺失,在当今教育中并不少见。一位北京重点高中的高级语文老师曾告诉记者,现在的学生感情很干瘪,因为家庭把孩子当宝贝一样养着,他们只顾自己,缺少一种情怀,很难被书籍打动。没有被打动,书籍就很难进入他们的心灵轨道,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为什么会有这种审美能力的缺失?这值得深思。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很多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如果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交互”,不能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情怀及其在中国文化语境下有哪些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那么是谈不上受到伟大历史人物熏陶的,更谈不上能形成自己的人格操守、处事原则、价值判断和情怀。从这些层面看,传统文化养成和浸润在当代还得继续给予高价值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