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枯水期红军桥的木梁显露出来,一名村民从少寨走出,去往桥西的集镇。新京报记者 李明 摄
桥,在山高水长的贵州黎平,被当地人比喻成血脉。
1934年12月,长征路上的中央红军从黎平少寨经过,国民党部队为了阻拦红军,提前把桥拆毁。少寨村民为了帮红军过河,拆了自家门板,冒着严寒与红军战士合力架起木桥。后人为了纪念这段历史,把这座桥称作红军桥。(10月5日《新京报》)
一座用木板、木桩搭起的简易木桥,竟能历经82年风雨雪霜而不倒,堪称历史奇迹。细读报道,方知并不是木板木桩有啥奇特之处,也不是搭桥人手艺之精湛,而是当地百姓出于对红军热爱和尊崇精心搭建呵护的心血结晶。
当年,为帮红军渡河,少寨村民拆了自家门板,冒着严寒和红军一起架起木桥,上演了一幕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打敌人的英雄壮歌。红军过河后,这座桥被保留下来,不但成为当地村民出行到集镇的交通枢纽,而且还被村民们誉为“红军桥”。汛期一到,八舟河河水暴涨,木桥常被冲毁,村民一旦发现就马上鸣锣,叫上村里壮劳力抢修。老一辈村民没有木板架桥,就拆自家门板。村支书朱崇明说,1934年以来,红军桥被冲毁十几次,村民也就修了十几次。这也是这座桥虽然瘦骨嶙嶙,但却历经82年而巍然屹立的奥秘所在。这座桥既镌刻着当年军民鱼水情深,也是人们继承和发扬红军和长征精神一座丰碑。
眼下,少寨被规划成风景区,交通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村民们舍不得拆红军桥,有感情”,朱崇明说,为了保住这处红色文化遗址,就在八舟河下游另建一座石桥。由此可见,这座桥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红军桥”不但见证了当地的发展的变迁,而且还用红色基因影响教育了一代又一代村民和广大游客,莫忘历史,学会感恩,沿着当年红军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奋勇前行,开启新时代的长征。因而,笔者认为,这座“红军桥”已成为不可多得的优秀历史教材,值得我们用匠心呵护。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转瞬间红军长征胜利已经80周年。当年参加长征的的英雄们已经陆续离我们而去,现还生存的红军将士已经很少。但是,他们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却是永恒,值得全国人民学习和传承。因而,在全国各地,类似“红军桥”的红色文化遗址尤为弥足珍贵,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精心呵护,再也不能出现人为损毁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件了。作为后人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还何谈传承弘扬红军的长征精神?因而说,传承弘扬长征精神就要从尊崇历史文化,保留红色基因开始。让红色基因长在我们的骨骼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激励着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攻坚克难,顽强拼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的伟大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南方网陆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