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今年流行咆哮体。何为咆哮体?很简单,只需要在你想说的话后面加上一连串的感叹号就可以了。有人给出的标准是,每个字词、每句话后面的“!”不少于7个,才称得上合格的咆哮体,但更多人通过实际操作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两个以上的“!”就算是咆哮体了,感叹号太多,容易令人眼花缭乱,产生视觉疲劳。
咆哮体最早的起源地无从考证,但它活跃的舞台是微博。在微博里,咆哮体常被作者用来发泄对一些不良现象的不满,有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咆哮的,有对中国足球咆哮的,有对啰嗦的韩剧咆哮的,有对自己难以自抑的微博控咆哮的……也有通过咆哮体示爱的,不过人数不是很多,想必那些平时充满爱意的文字,一旦坠上过多的感叹号,没准会将表白对象吓跑。
咆哮体没法不流行,它简直是门槛最低的集体娱乐行为,以前写个“ 凡客体”还要讲究词句对仗,卖弄点文采,而咆哮体不需要任何文采,尽管用感叹号宣泄就是,就算是连140个字也懒得写,也完全可以在一两个字词后面加上一百多个感叹号。网络时代的一大特点是,什么比较容易复制或模仿,就会流行什么。我猜咆哮体的始作俑者当是一帮90后甚至00后们,他们自己也不会想到,自己这种类似于逗趣的做法,会病毒一样地传播,让那些平素情绪稳定的大哥大姐们也完全不顾自己的风范,挥舞着“!”咆哮起来。
咆哮体一般被用来表达自己的强烈情绪,或是出于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表达内心的不满,总之,在中国语文中一向被冷落的感叹号,算是被彻底激活了,每天如海潮般涌动的互联网字节中,从此多了一个很容易就被发现的符号。这是一个只有大声说话才会被注意到的时代,在电视荧屏的谈话节目中,谁的声音大谁才能抢占发言权,那些声音小、不喜与人争辩者,就只好目瞪口呆地当一名听众。在社会生活当中,谁声音大仿佛谁就有理,因为声音大意味着强势、权威。于是,一些社会事件发生后,我们并看不到多少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只看到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在比拼嗓门,最后居然真的嗓门大的人占了上风。
咆哮体的流行,和名人一直霸占一些互联网平台的话语权不无关系。以微博为例,在微博上,名人哪怕只简单的一个字,也会引来粉丝成千上万次的转发,哪怕说上一句不疼不痒的家常话,也有引起一干人等的围观。而作为普通博友,很难让自己的声音传递出去,哪怕是有价值的声音,也会淹没在众声嘈杂之中。而咆哮体的出现,提高了网民们的发言分贝,通过共同使用咆哮体进行集体创作,他们也实现了话语权的输出,再次证实了自己的存在。
咆哮体是一种带有狂热情绪的发言,它和任何阶段性的网络文化一样,不会长时间地流行下去,在娱乐效果逐渐淡去之后,正常的表达方式会重新回来,俗语云,有理不在声高,咆哮体虽痛快,但如同人总不能高嗓门说话一样,时间久了,会导致声音失真。还是心平气和地看待一切才好,这样偶尔的愤怒才显得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