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2日,上海土地出让收入以1369.94亿元高居榜首,北京以1004.48亿元位列第二。大连、天津两地的土地收入也不容小觑,大连为893.1亿元,同比暴增297.66%;天津为866.8亿元,同比增长42.93%,紧紧跟随北京之后,有望在年底成为“千亿俱乐部”的新晋成员。(《第一财经日报》11月23日)
财政部在今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度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超过1.4万亿元,比2008年度增长43.2%。而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提供的这份数据,显然有理由认为,2010年度的土地出让收入将毫无悬念地创造新的令人叹为观止的记录。
极度丰饶的卖地收入,是地价狂飚制造的奢华盛宴。数据显示,北京住宅用地每平方米均价8559元,同比增长56%;商业办公用地均价9874元,同比增长100%;而上海商业办公用地均价超过1.6万元,比去年增长114%。对比早已寸土寸金却依然凶猛增长的京沪地价,大连、天津等一些城市的地价增长率,则更加令人瞠目:大连住宅用地均价同比暴增237%,商业用地均价同比暴增314%,直令京沪黯然失色。
地价,升升不息,俨如脱缰之野马。而地方政府显然是地价狂飚的最大受益者。在卖地收入普遍占据地方财政半壁江山甚至绝大部分的情势下,高耸云天的地价将保证地方财政处于一个令地方政府可以游刃有余,甚或纵横四海的理想状态。尤其是考虑到城市建设的增量土地将不可避免变得越发稀缺和珍贵, 高地价对于地方财政的意义便更加显著。
政府卖地收入屡屡刷新历史记录,令人心情复杂。一方面,当然希望,阔绰起来的地方政府仰赖土地收入可以更好地造福一方民生;另一方面,亦不愿看见政府成为卖地财政的甜蜜俘虏,陷于自我沉溺的境地。一旦土地收入枯竭,地方财政将何以为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土地财政何去何从,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
就当下而言,民众最为关切的显然还是卖地收入的管理和规范问题。2009年的卖地收入占了全年财政收入的23%,今年则只会更上层楼。如此巨额的一笔财富,令人很难想象和理解它仍然是“预算外收入”,使用和管理都处于混沌状态。无可否认,将卖地收入纳入财政预算已是刻不容缓。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无法再坐视土地出让收入以“预算外”的面目示人了。高傲的地价成全了土地财政的盆满钵满,却成了剥蚀民生幸福的一把利器。如果必须容忍土地财政的话,那么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必须把土地财政的公益性体现到极致,塑造其反哺民生的高贵意识,不能再让这部分“预算外收入”在某些地方政府那里被滥用为买公车、盖大楼、大吃大喝、游山玩水,甚至成为贪腐的肥沃温床。如果要切切实实地实现卖地收入的透明化、规范化和公益化,那么只有将其纳入财政预算,成为阳光下的财政。
卖地收入成为预算内收入,短期来看,政府或会感到不适;但从长期来看,则是倒逼政府从卖地收入的甜蜜陷阱中挣脱出来,致力于更健康,更具深远性的公共财政。这于政府,于民生,都将是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