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通过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要求各地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中央政府此次稳定物价和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的措施涉及16个方面,稳定物价则主要从保障农产品供应、降低流通成本以及价格监督方面入手,并重申“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据报道,中央政府重视老百姓的“菜篮子”并上升为“工程”,始于1988年,今年更是三次提及——3月份,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要求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并提出5年目标;9月份,国务院发文要求保障蔬菜供应稳定价格,批评一些地区“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措施不落实,造成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问题;此次又推出“国16条”稳物价抑通胀,要求切实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如此重视有加,但每个人都离不开的“菜篮子”却越来越沉,甚至有点拎不动了。今年以来,老百姓购买蔬菜、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的支出明显增加,特别是蔬菜价格,在不少地方已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有如脱缰的野马,掌控不了,块把钱买上一大兜蔬菜的日子已离我们渐行渐远。尤其是近段时间,“吃不起菜”已成为许多中低收入家庭的切身体会。“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等新词不断见诸网络,嬉笑间透出的不是幸福,而是无奈。
尽管目前菜价维持高位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自然因素之外,也闪烁着“人祸”的影子。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把“菜篮子”工程当作最大的“政绩工程”和“惠民工程”来抓,却不同程度地“让位”给了招商引资等“形象工程”。过往见诸媒体 的“书记菜场问菜价”、“市长冒雨访菜园”等新闻,多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舒缓民意的“应景”之作。百姓看到的是,许多城市郊区的“菜园子”越来越小,大量菜地被大规模开发为商业或工业用地,那里的菜农已经或正在转变为市民……
此番,“国16条”再度高调重申“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在彰显中央政府致力调控物价决心的同时,也隐喻着过往一些地方政府对“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弱化,工作极不到位,释放出强烈的“批评”信号。中央如此关注“菜篮子”,缘于蔬菜是居民生活必需品,就如清洁的空气和干净的饮用水一样,是每个老百姓都需要得到保障的基本生活所需。不仅要口号喊得响,更需要我们的省长、市长、县长、镇长们在行动上抓得实。切莫吃不起肉了才想起了养猪户,吃不起蔬菜了才想起了“菜篮子”的重要。
窃以为,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需做好四篇文章。一是要将“市长菜篮子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体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与各级行政首长的官帽直接挂钩;二是要稳定“菜园子”,全力遏止蚕食蔬菜基地的现象,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切实增强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只有“菜园子”生机勃勃,“菜篮子”才能价廉物美;三是要稳定菜农,建立蔬菜风险基金和政府补贴机制,增加菜农收入,让菜农有利可图;四是要遵循市场规律,大力引导工商资本投资“菜篮子”工程,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打通蔬菜流通的“绿色通道”,提高蔬菜生产、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产销一体化的“菜篮子”产业链。
只有像重视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一样重视“菜篮子”,只有省长、市长、县长等行政一把手亲自抓“菜篮子”,并健全目标管理和追踪问责制度,“菜篮子工程”才会实至名归,老百姓的餐桌才会四季无虞,不再因蔬菜价格疯涨而寝食难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