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的《人民日报》做了一个有分量的调查性报道,讲的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的穷人还不少,按照2009年确定的人均年收入1196元的标准,还有3597万绝对贫困人口。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不足——这就是“弱势群体”。曾几何时,“弱势群体”还是一个不宜出现在报刊的词语,而《人民日报》这个长篇报道中,反复提及“弱势群体”二十多处。
“十一五”即将过去,展望“十二五”之时,媒体多次说到“包容性增长”。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惠及所有人群”是一个非凡的目标,这已经超越了情感层面的“哀民生之多艰”,是在宏观规划和制度建设层面的关注、包容和共富。
包容性增长,就经济来说是科学发展,就社会来讲是均衡和谐。包容性增长,其实在说“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发展,对内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对外是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这里六个“发展”的概念,皆可统筹在科学发展之下。
包容性增长并非简单的“穷人经济学”和“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强调发展机会的均等性——公众享有平等的权利,包 括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尊严、保障、发展等权利的协调统一。只有权利和机会均等,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实现包容性增长,就绝不允许强势权力对弱势权利的剥夺,不允许垄断集团和特殊利益集团的长期存在。“穷人也有富权利”,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
弱势群体的发展,需要一个起步阶段的给力、助力,否则他们是难以让沉重的富裕之轮滚动起来的。有的时候,要做成某件事就得放弃另一件事,如果不想有任何放弃,那么成事就难了。你给穷人助力了,那么在另外一些非穷人那里可能就减少了助力。过去,我们以扶贫、助学为主要的着力点,这是需要的,但远远不够。扶贫、助学等等,属于给点阳关、给点雨露,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要给土壤、给空气,帮助创造环境条件。
包容性增长如何包容弱势群体?很重要的是如何将“他们”变成“我们”。在国家层面,如果真正把弱势群体看成是我们自己一家人的事情,那么,“包容”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我的一位同事就媒体责任说过一段话,给我深刻印象:“当今社会是由豪富人、富人、不富不穷人、不常吃得饱的人、饿得瘪塌塌的人共同组成的。媒体,对豪富人和富人服务是应该的,如能把目光朝下一些,则更好,因为这一批人是极大多数。”这也可以看作是包容性增长中的媒体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