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8月24日、25日之后,国家统计局30日在其官网第三次刊发署名文章,对日前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抛出的“5.4万亿灰色收入论”进行回应。
文章认为,灰色收入来源极其复杂,隐蔽性很强,不管谁去做统计调查,都很难获得真实的信息。同时认为,王小鲁课题组直接估算的并不是灰色收入,而是通常的居民收入。
在这里,至少有两点可以提出来与统计部门商榷,一是既然灰色收入来源极其复杂,谁去统计调查都很难获得真实信息,那么,凭什么说王小鲁课题组的估算明显偏高了呢?其质疑的依据在哪呢?既然有质疑的依据,为什么不向公众公开灰色收入的真实数据呢?二是凭什么觉得王小鲁课题组估算的不是灰色收入,而是居民收入呢?如果这样,是否可以认为,统计部门是了解灰色收入的真实情况的,只是不愿向社会公开罢了。
说实话,统计部门这次对灰色收入数据问题如此敏感,竟然连续三次发表署名文章来进行质疑和反驳,这是很多人事先没有想到的。因为,近年来,统计部门都是在舆论和公众的质疑声中度过的,GDP、居民收入、价格指数、房价等,几乎每项数据的公布,都会带来舆论和公众一片质疑声,特别是居民收入数据,更是受到了公众广泛质疑和指责,普遍认为收入是“被增长”。
此次统计部门一反常态地质疑和反驳起他人的数据来,确实让人感到有点惊奇。因为,此前专家、学者发布了那么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数据,如公 款消费、公费车辆、贪官转移财产、赌博资金等,统计部门都没有发出任何质疑的声音,为何对灰色收入数据情有独钟、如此敏感呢?
可以理解的理由是,灰色收入与居民收入、国民收入分配等社会敏感问题密切相关,如果承认这一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意味着国民收入分配就不仅仅是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是更为复杂的政治问题。如果国民收入分配领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那么,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不仅仅是增加居民收入那么简单。不然,即便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了,对解决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仍然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有一点可以肯定,虽然统计部门竭力反驳“5.4万亿灰色收入论”,但是,并没有否定灰色收入的存在,也没有否定灰色收入现象比较严重。也就是说,灰色收入现象是一个客观事实,只是包括统计部门在内的政府职能部门,没有去认真面对这个问题,更没有考虑如何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调查,更好地规范国民收入分配行为。
我承认,调查灰色收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什么数据都能轻而易举地拿出,要统计部门干嘛?要组建全国统一的统计调查队干嘛?
既然统计部门已经对灰色收入表现出十分敏感的态度来了,那么,不妨与舆论、公众及社会调查机构一起,对灰色收入来一次全方位的调查,从而,为下一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和参考。这不仅有利于中央的宏观决策,也能够有效改善统计部门的社会形象,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