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大四的学长把签名改为“书卖完了,毕业”,很是好奇:买书和毕业有什么关系呢?学长答道:“毕业前一大堆东西处理不掉,特别是四年的教材,东西都搬完了,书又太沉,只好卖了,最后一桩事处理掉了,轻装毕业。”毕业卖书早已不是个别人的“一时冲动”,而是一道特殊的“风景”,连高中、初中毕业生也屡试不爽,大学生更如家常便饭。轻装毕业,可是心情也是这般轻松吗?或是比那些书还要沉重?
古人如遇迁徙之事,好学者不顾钱粮也会带上几车的书籍,孔夫子搬家更是一车车竹简,比起如今的纸卷又怎可相提并论?将书作为沉重的包袱而弃之,卖掉的不是这四年的光阴,而是无奈。
金克木有书名曰《书读完了》,所记多为读书心得;而当今学子也有“名言”曰“书卖完了”,难道是在书读完了之后,换几个零钱?倘若如此便是大幸,然而试问有几个人敢回答,说卖书是因为那些书都已看尽无用?学生卖书,犹如耕地者卖牛,裁缝卖布,种瓜者卖瓜种,弃本断流之举。那么为什么卖书还会成为一种风气?
许多人说,工作能力与大学所学无关,大学里学的是一种学习能力,而不是工作技能,想必也是如此,不然这些教材的归宿 怎么会沦落到废品回收站去?既然如此,为什么学校还要规定这么多的教材?事实上,并不是每本教材都有用武之地,比如说,许多高校统一使用的英语教材,加上各种配套的资料,四年下来不下二十余本,而每年所学的无非就是那一两本,如此繁冗的教材,变相地变成了某些人的利益,而最终被学生遗弃在角落,这又是谁的罪过、谁的损失?
其次便是当今大学生的浮躁心态。一门课程,即便老师和学校再不重视,其教材也有可取之处,四年过后觉得教材一无所用者,必是此专业所学无成者。一个学生,一旦钻进了一门专业,又怎会视此专业的教材于不屑?即便是眼下无用,那也该是爱屋及乌,留下来也是一种心态。处处充满浮躁的大学校园,毕业过后便只顾求到一份谋生的职业,那么沉重的教材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了。
在离开大学的最后一刻,卖书成了毕业前的最后一道风景,这是何等地让人啼笑皆非?与其买一大堆如衣服般用过就不合身的教材,不如多选购一些经久实用的书籍,让学生多一些自愿购买教材的自由;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利益,多一些知识,这才不会让书籍成为毕业的负担,书卖完了,毕业后还剩下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