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拥有一辆自行车是足令中国人自豪的事情
价格堪比小汽车,售卖租赁生意都火
中国被认为是自行车的王国。不过,对中国来讲,自行车却是一个半世纪前传入的舶来物。百年前,自行车逐渐通过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传入中国。当时的自行车非常昂贵,价格堪比如今的汽车售价,一些车行甚至在1907年就推出了分期付款的购买办法进行促销。与此同时,中国的自行车维修行业和专卖店也蓬勃兴起。
上海首现自行车
据《炎黄春秋》杂志报道,上海的自行车是由侨居的外国人带去的。风气开化的上海人对外国的新器物很感兴趣,因此,19世纪60年代后自行车便不断传入,成为上海街头新奇一景。但当时自行车尚难以像其他交通工具,例如马车、人力车那样流行起来。当时上海的自行车不多,仅有几辆,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人坐在车上,用两脚点地而行;另一种靠蹬踏而行,“转动如飞”。
据记载,自行车虽然很早就传入中国,但长时间不能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自行车本身性能不佳,骑车人不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就无法掌握骑行技能,骑行中也容易摔倒。其次,作为交通工具的车辆未与道路相配套。中国的道路坑坑洼洼,自行车轮子比马车小得多,难以适应;在宽畅平坦的马路普及之前,自行车在中国(即使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难以流行。
到了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辟,道路状况的改善以及自行车自身的改进,自行车在中国流行起来。自行车最集中的城市是上海,当时有几百辆。
苏州曾颁“限行令”
除上海外,其他城市也于19世纪末出现了自行车。1897年,北京的一名法国医生去宣武医院时,“坐脚踏车展轮而行”。同年9月,烟台一名西方人骑自行车穿城而过,引得“睹者咸为称赞不置”。
除京师和通商口岸外,一些风气闭塞的内地城市也引进了自行车。自行车由于轻灵便捷大受欢迎,但道路条件则限制了它的发展。如苏州城里因骑车人日益增多,而道路狭窄经常造成交通事故。1899年,苏州官 府宣布禁止普通百姓在城内骑自行车。被允许骑车者只有三种人:“西人、教士、教民”,其余“一概不准乘坐”。
由于种种限制,到1904年春,成都市内仅有7辆自行车,其中3辆车的车主为外国人,1辆为邮政局送信用,其余3辆的使用者为普通中国人。
自行车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兴起,除了车辆自身的改进、城市道路的改善等原因外,还与3名英国人骑车环游地球有关。他们骑车途经中国长江流域大都市,激起了中国人对自行车的莫大兴趣。
随着自行车的流行,19世纪末,自行车修理业务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行当。
19世纪末,销售自行车已成为一些外国洋行和中国商店的重要业务。20世纪初,自行车专卖店出现在许多大城市,以及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1903年,天津出现一批法国制造的女式自行车,每部售价约合84块银元。
车价相当中档汽车
清末自行车价格昂贵,无论南方的上海还是北方的天津,车价始终在80块银元上下浮动,相当于今天一辆中档汽车的价格。
1907年,天津日商开设的加藤洋行为了推销自行车,推出了分期付款方式,每辆车价格80块银元。其广告称:“以三个月内为限,头一月付洋30元,第二月30元,第三月20元。若付现洋,每辆75元。”
自行车售价昂贵,但是想骑车的老百姓很多,所以在民国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租赁自行车的车行。在上海,平均每条马路都有一两家这样的车行。
自行车刚刚传入时,人们因它借助于双脚蹬踏驱动行驶,形象地称之为“脚踏车”,偶尔也使用过“自行车”一词,例如1896年出版的《时务报》在报道3名英国人骑自行车环游地球时,使用的就是“自行车”一词。但当时“自行车”一词远远不及“脚踏车”普及。
自行车在中国发展很快。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车590辆,1936年增至8944辆。上海发展更快,是中国的自行车王国。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有自行车9800辆,8年后增至2.95万辆;1948年,上海全市已拥有自行车23万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