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不明真相的人来说,如果非要抓住他问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犹如夜晚给瞎子点一盏明灯照明,不但瞎子不能利用亮光,蜡烛也白费了。如果想让蜡烛不白费,治理瞎子的眼睛才是根本的,否则就别点灯。
“瞎子点灯白费蜡”道理容易理解,但具体到某方面,就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逻辑。22日,国家预防腐败局在其官方网站推出《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调查问卷》,向全体网友调查我国因公出国(境)的现状(6月23日《南方都市报》)。对于没有公开的政务信息,网友难免会凭感觉意气用事,而对于不知情的网友,如何能理性判断官员考察的缺点和意义呢?
从调查问卷的前三个问题来看:你认为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专项工作是否会影响对外开放?你所知道的因公出国(境)考察团组是否取得实效?你所知道的因公出国(境)培训团组效果如何?在干部考察经费不透明,线路不公开,考察结果不汇报的情况下,效果如何只能问官员自身,而不应该问不知情的网友。再者,干部出去考察什么,取得的成效如何,也本应是监督机关审批干部考察项目提出的质疑。如果不知干部考察什么,考察怎能进行?不知考察成效如何,考察又有何意义?不受监督审核的考察,难免被干部视为旅游。
关于干部出国考察的原因,不但网友可以回答,当事者自身更了解,为什么把考察当做公款 旅游,答案可算常识。官员考察花费多少公款?全国干部考察共多少次?都以什么名义考察的?地点都是哪儿?有多少接受审批和汇报?考察后对政务有哪些改进?这些都是统计部门可以统计出来的,比公众的了解清楚的多。
想让网友参与进来,就必须先让网友了解真相,仅知道皮毛的网友,对公款考察的印象也只能是皮毛。干部出国考察是必要的,各国也都有官员考察的惯例,公众对干部出国考察认识已经到了误解的地步,只知道干部出国考察是腐败,不知道其进步意义何在。公开干部出国考察的经费、线路、目的、成果,不仅可以让网友掌握真实信息,帮助监督官员,遏制浪费公款行为,也会消除公民对考察的隔阂。
不止如此,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于信息堵塞、真相掩藏造成谣言横生引发的;公众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对腐败认识的夸张,对考察的误解,也都是由于政务不公开,公众一味猜测,最终形成的惯性思维。反过来,也正是由于政务不公开,官员才可以暗箱操作,权力寻租,以致造成腐败等不良官场现象。
水至清则无鱼。干部出国考察问题并不是单纯的信息公开能遏制的,还需要健全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但信息公开无疑是最必要的,没有一个高效、透明的政府,就好比一潭浑浊的水池,想要看清楚里边有没有鱼,鱼多还是鱼少,是件很困难的事。同理,让网友帮忙捕鱼,也首先让网友看清楚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