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全国出了两位洋洋洒洒写古文,赢得阅卷老师青睐的考生。其中,江苏如皋中学王云飞,作文67分(满分70分),总分384,高出一本线29分,最终被东南大学破格录取。而福建考生杨华显然没有如此幸运,虽然作文拿了满分,但其总分距三本线43分,可能将与大学无缘。向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四所名校来闽招生的老师自荐时,他花了半小时文言写出《鉴才书》,但均遭婉拒。
杨华的古文造诣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妨想想名校们在犹豫什么。浏览近年的相关例子就能明白,“破格”绝非无底线。即使考生的某方面非常突出,不达到一定条件,名校也不能轻易敞开大门。而所谓 “一定条件”,说白了即分数线。差个二三十分可以考虑,离得太远,近年还真没有过先例。2008年,湖北少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大学录取,其高考总分比录取线低了53分,降分幅度之大,曾引发不少争议。但这仍然是在自主招生的最大优惠幅度60分之内。似乎60分已逼近各大名校的底线,再过界, 很难。
至今人们依然喜欢口口相传钱钟书数学15分,吴晗数学0分,都被清华录取了。人们仍然怀念着“破格录取”的好时光。但那多见诸于上世纪的前四十年间。因一篇文章而被破格录取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杨华的情况,福建教育部门明说了,本科线不到,投档关首先就过不了。况且作文满分但总成绩没有上线的考生,福建尚无破格录取的先例,无疑又是一道坎儿。
令名校们犹豫的还有对“偏才”的“宣传尺度”。若杨华被录取了,学校就真正是为一篇文章而破例;无论社会上宣称现在多么需要有专长的人,人们对“偏才”,一贯以异类视之;连幸运的王云飞都忧心成为效仿的对象,并忠告学弟学妹 “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命运赌博”。
但杨华是否再次提醒了名校和教育部门“偏才”的存在?不妨问问国人,问问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看看多少人通读过《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和《汉书》?都说这个时代的国学大师如凤毛麟角,现有璞玉一块,无人雕琢,安可谓无良材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