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的沿江村(冯家坪村)位于川滇边界,隔金沙江与云南昭通鹦哥村相望。长期以来,因为地势等自然原因,两地村民只能靠高悬在江上的溜索来往,而这条溜索也被称为“鹦哥溜”、“亚洲第一高溜”。如今,这条运行近20年的溜索将成为两地村民的历史记忆,一条跨江大桥计划于明年完工通车。沿江村村主任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计划未来多种些小米蕉等特色水果,并依靠公路桥梁向外运输,发展村里经济,而开溜索的蒋世学的心情则略显矛盾。
溜索成渡江主要方式
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将四川凉山与云南昭通自然地一分为二,东西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峰,江水从深谷中间奔流而过。江水上方是一条略显单薄的溜索,过去18年来,这条溜索是两地居民来往最为便捷的方式。
北青报记者在照片中看到,溜索上方由两根绳索牵拉,中间是一个可以载人的四方形铁制篮筐,这条被称为“鹦哥溜”的溜索长约220米,溜高约360米,也被称为“亚洲第一高溜”。
18年前,家住金沙江右岸的蒋世学为了方便两岸村民来往,开始修建溜索。建成后,蒋世学和妻子就在这条绳索搭建的“天路”上度过了18年的光阴,直到如今蒋世学已经71岁。
溜索是当地特有的一种交通出行方式。巧家新闻网上的一篇文章曾介绍,早在两晋,渴望沟通的先民就发明了这种适宜峡谷环境的特殊交通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溜索这种方式显然已经落后。蒋世学对北青报记者透露,每次溜索渡江可以载七八人左右,且还不能运载行李等物品。不仅效率较低,遇到大风大雨的情况下,溜索还要暂时关闭。
溜索下游在建跨江大桥
北青报记者在四川省政府网站上看到,2013年5月,四川省交通厅与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共同开展了全省溜索现状调查,确定实施77个“溜索改桥”项目。而截止到今年2月,除凉山州布拖县龙潭镇冯家坪村桥和金阳县对坪镇一村桥,以及绵阳市北川县楼房坪村桥因建设规模较大,预计2017年建成外,四川其他“溜索改桥”项目已全部建成,累计完成投资12.4亿元。
“鹦哥溜”附近的在建跨江大桥位于溜索下游约400米处,是一座双车道大桥。凉山州“溜索改桥”建设指挥部总指挥杨朝富向北青报记者介绍,该项目于2015年10月底开工建设,为四川省第五大跨径拱桥。杨朝富称,目前跨江大桥已经完成约70%的建设进度,预计明年3月左右完工通车。
沿江村村主任计划多种特色水果
昨天,金沙江左岸的沿江村村主任陈先国对北青报记者介绍,因跨江大桥仍在建,所以目前溜索还在正常运营。而除了溜索外,村民以前也会靠渔船渡江,“渡船的话,要从山上下到江边再过江,比溜索多走好几个小时。”虽然溜索看起来危险,但陈先国介绍,运行近20年来,溜索还从未出现任何意外情况。
正在建设中的跨江大桥让陈先国很是期待,并已经计划好大桥建成后,未来沿江村的发展方向。他说:“大桥建成后,将与宜攀高速公路对接,交通肯定更加方便,希望农民可以多种些经济作物,以后也可以运输到宜宾、攀枝花和成都,改善生活条件。”
而对于大桥建成后,是否会将“鹦哥溜”保留并发展成旅游项目,陈先国称目前还没法确定。“之前也有人提议,溜索确实也有开发旅游的可能性。因为毕竟在金沙江上,风景还可以,是否发展可能还要以后再看。”
对话
溜索“司机”蒋世学:如今每天只挣几十元钱
蒋世学是“鹦哥溜”的发起人以及这条溜索的“司机”。昨天,北青报记者联系了蒋世学,讲述开始修建溜索以及开溜索18年来的故事。虽然建桥让四川和云南两地村民沟通更方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大桥建成后,溜索也将停运,蒋世学有可能面临失去收入的困境。
北青报:18年前为什么要开溜索?
蒋世学:在溜索以前村民主要靠船渡江,以前渡船有翻船的时候,就看到坐船的人很可怜。当时在下游也有几个溜索,后来就想自己修一个溜索。
北青报:当时修溜索有没有什么困难?
蒋世学:两岸不是平的,一岸要高一点,一岸要低一点,最开始修就是人登上去,脚踩在钢绳上,用人去拉绳索,觉得挺危险。后面就贷款买了柴油机来改装,还买了细钢绳,后来开溜索就用机器带动了。
北青报:这么多年,都是你一个人开溜索?
蒋世学:当时溜索是十家人一起修,我当时是占一半的股份。修起来一共花了12万多块钱,我自己出了一半,6万多。我们开溜索也是按照这个来分,一个月是一个周期,我就开半个月,其他有的家庭是四天,有的是开一天。
北青报:你今年已经70多岁,家里子女放心你继续开溜索吗?
蒋世学:儿子好几年前也劝我休息,但是因为在里面投了钱嘛,还亏着钱,所以想先继续干着把钱挣回来。以前用人力拉比较辛苦,后来用机器开也不算累。
北青报:开溜索有没有什么危险?
蒋世学:很多开溜索的都有手指被滑轮压断的,但是我们这个不会。我们在滑轮前后两端用钢筋来焊接,人的手伸出去伸不到,但有的时候手也会脱臼,但是比手指断了的好处就是,脱臼还能医好。
北青报:平时怎么去检修溜索?
蒋世学:平时都是自己检修,溜筐坏了或者是换油都是我自己找人来换,自己修也没什么人工费,材料费是十家人平分。
北青报:现在通过溜索的村民多吗?
蒋世学:以前过的人多,因为以前巧家县县城到油房村不通路,油房村的村民就需要到我们村里,再坐溜索到四川进城。油房的公路前年通了之后,生意就少了,几乎都没什么人过了。
北青报:现在有没有游客坐溜索?
蒋世学:现在每天也就两三个人,基本是游客,单程5块钱,来回10块钱,所以基本上每天也就挣二三十块钱。
北青报:现在在建跨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溜索也会停了吧?
蒋世学:听说是溜索还不让拆,可能是说作为文物保护下来吧。桥修起来后溜索就要停了,建桥肯定很方便,但是桥修好后,溜索停运的话也没有收入了,挺矛盾的。现在过的人少,我收入少了,年纪也大了,但儿子还算孝顺,而且自己种的地也吃不完,生活上还不用担心。
本组文/本报记者 郭琳琳 实习记者 张曜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