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今年23岁已经有6、7年的群众演员经历,前两年主要拍古装戏,近几年主要忙碌于越来越多的抗战剧。2012年,史中鹏总共参与演出了30多部抗日戏,演了200多次日本兵。
史中鹏的经历在横店影视城恐怕并非个例。据了解,每年在横店影视城里打工的群众演员接近30万,其中有60%都有过演鬼子的经历。而横店影视城作为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也被网友誉为“横店抗日根据 地”。有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一年时间横店影视城共接待剧组150个,而其中有48个剧组涉及抗战题材,约占30%。来自横店影视城官方微博发布消息,今天共有18个影视剧组在影视城内同时拍摄,而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现发现,除了大量的宫廷剧外,其中有7部戏的内容涉及抗日题材。
市民:
一个晚上起码有五个电视台,最少五个电视台都在演(抗日剧)。有的拍得挺雷人的,确实挺雷人,一笑而过嘛。
市民:
各种打各种飞,一脚恨不得踹出八丈远,太假了。
市民:
有的人居然能拿手把一个人掰成两半,就是拿手掰,你说怎么可能呢?
解说:
200多部电视剧涉及抗战剧及谍战剧超过70部,这是我国主要频道黄金档播出内容的数据统计,而屏幕到处打鬼子的现象,2013年也许还将继续,统计显示1月份至3月份即将或者已经投入拍摄的抗日剧共有30多部。
市民:
抗日剧,我认为现在不严肃,是一种娱乐化的东西,它并不像我们小时候看的那种抗日题材那么振奋,现在它不振奋。
市民:
这是一段谁也抹杀不了的历史,从真实性上也不要太拔高日本的那些计谋,也不要忽略咱们老百姓的智慧。
董倩:
今天我们关注这个抗日剧是从两张照片开始关注起的,但是我们今天的记者他忙活了一天也没有看到这个照片到底出处在什么地方,倒是在网上看到这两张照片早在2012年的时候就出现在网络论坛里面了,同样今天我们记者也在网络上发现了这样一个数字,它是来自于横店。横店影视城公布的数据从2013年1月30日到3月2日这可查的17天的时间里面一共打死鬼子是10846个人,如果鬼子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就消灭的话,那我们这艰苦卓绝的这8年抗战到底是怎么过来的?如果人家问,我们怎么回答?那好,前两年我们回顾一下,电视剧上更多的是戏说历史,戏说明史,戏说清史,那如果说皇上后宫的历史还可以容得戏说的话,那么抗日战争这一段我们民族历史上一段非常惨痛的经历是容不得这种戏说的,更容不得这种像刚才我们说的电视剧这种没有底线的去戏说。那有人评价,现在电视剧里面抗日剧英雄的威力强过奥特曼,抗战变言情,枪支玩穿越,那么对这样的一种抗日电视剧的现象怎么看。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的倪骏副教授。倪教授,我们都说这个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要高于生活,那么抗日剧也是适用于这样的一个规律的。但是您看现在对于抗日剧的一些改编,它这个底线您觉得应该在哪里?
倪骏 中央戏剧学院影视系副教授:
对,我觉得抗日戏的改编必须是有底线的,因为首先我觉得它不能超越我们观众作为普通人的一种认知,它那种过于玄幻的表现什么游击队员骑着车就飞起来了,什么手撕鬼子,射箭对子弹,这些我觉得完全是特别荒诞的一种表现,这种是完全不值得提倡的。
董倩:
那倪教授,我这儿有一个数据就是从1949年从建国到2004年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国产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共是150余部,那换句话说,每年大概也就是3部,但是我们看到现在这个跳跃是非常大的,我们这个市场从现在刚才我们看到短片里面有很多,就是一天恨不得就能看到5、6部,那您觉得现在到底是什么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支持?
倪骏:
我想说的是可能现在创作题材的限制还是比较多的,那么抗战剧是一个非常安全的选择,对制作方而言就是选择抗战剧可能不会出什么政治错误,然后但是在就是题材一扎堆做得就太多,这里面一定是良莠不齐的。
董倩:
但是您看,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数字,虽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是我们却看到这个市场上对于这种非常滑稽的抗日剧,它的收视率却比较高,而且我们看到从利润上的反映抗战题材的利润往往是200%的,您怎么看待这种似乎是比较矛盾的现象?
倪骏:
这个我也要说,确实有的时候收视单位或者制作方为了迎合观众的趣味,他们要想在这个抗战题材中脱颖而出,就会想很多的奇招怪找,都是从迎合收视率,迎合观众趣味出发点去做这个事实的,就可能会导致他们在表现的时候过分夸张甚至恶搞,但是我觉得这样肯定是不好,而且这样会适得其反。
董倩:
但是倪教授我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看指出这些电视剧中存在着一些非常滑稽的问题是观众,但是给了这些电视剧市场的同样是观众,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倪骏:
我觉得这个确实如果要这样来做的话,我觉得我们创作者和收视的平台可能都应该做出一些调整,或者是说我们要从自己出发,要对得起自己的创作,对得起那段历史,要经得起观众的检验,真的不能一味地去迎合有一些观众的真的是恶求,可以说有一些,那么再让他们通过什么雷人的这种恶搞的方式,然后又去反复玩味然后来看这种戏,我觉得这真的不是我们做抗战戏的那种初衷。
董倩:
还有一个问题,倪教授您觉得造成这样一个现象,市场上面的因素是什么?
倪骏:
市场,我觉得就因为市场是一个自由选择的这样的一个状况嘛,然后观众他手上拿着遥控板,他可以选择自己爱看的,那么现在有一些观众,我觉得看电视剧也不是有一种严肃的心态了,他可能就是觉得看一看来玩来娱乐,如果我觉得有一些题材我们刚才说到什么穿越、宫斗或者真正可以娱乐的那种题材,是可以确实这么来做,做雷人剧,他们好像是不雷不惊人,然后大家就不看这样,但是我觉得就抗战题材而言,我认为还是不能,因为毕竟抗日战争史是一段伟大和悲壮的反侵略史,是值得记忆和怀念的,我们是应该去颂扬英雄,然后去记忆历史,而不能拿这段历史来恶搞。
董倩:
好,倪教授稍后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跟您连线。
我们说不能低估观众的智商,同时我们也说要尊重这样一段伟大的可歌可泣的中国抗战史。但是为什么市场对于这些电视剧却给出了一个比较叫好的反应,我们继续往下看。
解说:
上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抗日神剧”罔顾公共理性的文艺点评,文章称,尽管没有谁规定抗日题材文艺作品只能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讲述,但毕竟那段切肤之痛的历史相去不远。我们的胜利是用巨大的牺牲换来的,这是我们认识那段历史的基本理性。现如今,抗日题材电视剧悄然写下了宣传教育的包袱,变为纯粹的娱乐品,自是有它内在的逻辑,但这种自我解放也确实够彻底的,连基本的公共理性也置之不顾,血肉之躯铸就的抗战精神在神剧中已被空洞化和游戏化,变做掩护暴力刺激的一张虎皮。
通过这篇评论,《人民日报》似乎在昭示这样一个严肃命题,这些所谓的抗日神剧带给公众的也许不仅仅是雷人剧情带来的某种娱乐快感,更有对那段我们本应尊重的历史不应有的轻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