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6年 神兽“回家”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6年过去了,白泽神兽依然音信全无。
2016年7月,警方获得重要线索,犯罪嫌疑人杜某在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一带出现。7月23日,民警远赴1300公里外的河北省大城县,围绕犯罪嫌疑人杜某的活动轨迹及社会关系,进行了数十天的暗中调查,摸清了杜某的藏身地点。8月4日,在当地派出所的配合下,民警将犯罪嫌疑人杜某(男,46岁,陕西澄城县人,有盗窃文物前科)在其暂住地大城县某村一举抓获。随后,民警远赴北京市通州区,在一处废弃厂房里查获石兽“白泽”及其它涉案文物两百余件。8月8日下午,民警将追缴的涉案文物全部安全押运回户县。
“有一次我路过户县秦萯阳宫门口时,发现了这对石兽,觉得是值钱的东西,就想着把它弄走,当初偷石兽就是为了赚钱。”据犯罪嫌疑人杜某交代,自己从事文物倒卖活动已有二十多年了。2010年1月28日凌晨,杜某指使犯罪嫌疑人段某等人对石兽“白泽”实施盗窃,因盗窃过程中有人路过,盗窃雌兽未遂,仅盗走雄兽。段某得手后,杜某以一万元的价格从段某手中收购了雄兽,并运至北京市朝阳区某古玩市场,以五万元至六万元的叫价进行倒卖。后来,杜某在媒体上看到了石兽“白泽”被盗的新闻报道后,因害怕出事,不敢再公然倒卖,于是就将雄兽转运至北京市通州区一处废弃厂房内藏匿。两年前段某已经死亡,至于如何盗走的白泽神兽也许成为一个无法解开的谜。
8月11日,在秦萯阳宫门前举行了国家二级文物白泽石兽发还仪式,当白泽的幕布被揭开时,媒体记者与群众争相翘首,“白泽”在这一刻正式回到了家乡。本次“白泽”返还由特警和公安干警一路保护,戒备森严,面对“白泽”的回归,陂头村村民专门组织了群众锣鼓队,还准备了印有“侦缉国宝瑞兽回归”的锦旗,迎接镇村之宝的再次回归。
陕西省四年追缴文物7500余件
几年间,户县发生多起石刻文物被盗事件,这只是陕西省田野文物近年来遭到破坏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多年来,田野文物屡屡遭到盗掘破坏已成文物保护的“燃眉”难题。
陕西省文物资源丰富,不可移动文物点49058处(古遗址23453处;古墓葬14367处;古建筑6702处;石窟寺及石刻106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213处;其他255处)。正因为文物资源丰富,影响大,陕西也成为文物犯罪的重灾区,国内外文物犯罪分子将猎取的目标盯在了陕西,盗窃、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犯罪活动时有发生。记者从今年6月22日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打击和防范文物犯罪工作研讨会”上获悉,自2012年以来,陕西公安、文物部门连续开展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文物犯罪案件19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00余名,追缴各类文物75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1048件,打掉文物犯罪团伙206个,有力地打击和遏制了文物犯罪,有效地保护了全省文物安全。
“虽然犯罪猖獗势头有所下降,但是当前受高额暴利驱动,以文物为侵害目标的盗掘、盗窃、倒卖案件时有发生,目前文物犯罪形势依然严峻。”来自警方的消息称,文物犯罪由传统型向智能型、专业化转变,犯罪手段越来越强,盗掘技术越来越精确,盗掘工具越来越先进;由松散的团伙化向紧密的集团化、职业化转变,内部组织较为严密,从策划运作、踩点定位、到实施盗窃、秘密销赃等方面都有着非常严密的分工;由重点文物保护区向非重点文物保护区转变,随着打击力度的加大,犯罪分子很难将“黑手”伸向重点文物保护区,继而将犯罪目标逐渐转向非文物保护区。
此外,陕西省地上地下文物点多、线长、面广,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文物安全防范,但许多地方还存在着防范力量不到位,文保人员配备不足,技防设施落后等现象。特别是那些未被列入保护区的大量田野石刻造像、古墓葬、古遗址等更是难以保护和防范,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一些民间古玩市场和文物黑市成为犯罪分子销赃的场所,沦为倒卖走私文物犯罪的地下通道,客观上刺激了文物犯罪的发展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