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晚,一则微博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在这条微博提供的截图中,疑为广东汕头某医院女护士的博主在自己的微博中,抱怨深夜要起床收尸,盼望病人等其下班后再死,并称病人开始吐血不关自己的事。后据该院医教科林姓科长确认,该博主为该医院内科医护人员李某。(2月24日《山东商报》)
医护人员素来有“白衣天使”的美称。在人们的印象中,他们救死扶伤,富有爱心,纯洁善良。然而汕头某医院的这位女护士李某,对病人的生死竟表现得如此冷漠,着实令人错愕不已。这也难怪李某的微博一出,旋即激起众怒。
众多网友谴责李某冷血至极并不奇怪,不过综观网友们的反应,其中亦不乏同情李某的声音在。同情者认为,李某之所以对病人的生死缺乏同情心而产生麻木感,离不开医院这个大背景。在医院经常面对病人吐血甚至死亡的事,医护人员焉能对生命不产生麻木感?
在我看来,相较于大多数网友单纯地挥舞道德大棒予以挞伐,这种看问题的立场值得肯定。不妨“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去想:设若我是那位女护士,自己又会有什么表现呢?或许我们的表现并不比她做得更好。
我们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这位女护士在微博中说:“昨晚家属无数次要求拔掉输液管让病人安心而去,我一再拒绝,硬是把她的生命延续到了今天。”“殡仪馆的电话也问好了,但还是希望她能顶过今晚。”可见,这位女护士并非全无同情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说是体现了一定的职业素养。
所以问题恐怕并不在于这位女护士“良心泯灭”,而在于她的良知被她所处的特殊环境给框限住了。古语云:“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嗅觉的适应性,但也可以用来解释李某的这些“冷漠”表现。一个经常接触死亡的人,对死的概念以及对死亡的承受力,显然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对于那位女护士而言,面对病人的死亡,很可能只不过意味着多了一些麻烦的工作罢了。在这种环境之下,久而久之,人也就对死亡习以为常,并对生命、对人性的自我审查产生了疲劳感。
更为重要的是,在经常面对死人的环境下生活的人,对生命、对人性的感知和评判有着一种无意识的“自我限定”,而且这种对人性的评判标准与公众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如那位女护士在微博中所说的“测试人品”的标准在于:拒绝家属提出的“拔掉输液管”,硬是延长了病人的生命。由此,这位女护士从而得出结论:“我的人品实在太好了。”尽管病人的死和女护士没任何关系,但在公众的眼里,病人开始吐血而女护士宣称不关自己的事,显然不是“人品好”的表现。
在面对病人吐血的时刻,女护士的言行凸显出了人性中“幽暗”的一面。这种“幽暗”不等于恶,更不等于作恶,而是指人性表现不佳。而这种“人性不佳”又因在其所处的环境的束缚下而表现得自然而然,并被认为这是值得与公众分享的“好事”(分享她的“人品”好),或至少可说是一种抱怨半夜收尸的情绪宣泄。如果说在私下里宣泄尚无大碍,然而致命的是,这位女护士错误地选择了微博这一具有“公”“私”双面性的传播工具,悲剧也就发生了。
能够理解那位女护士的言行,但这并非等于值得肯定,更不等于值得赞扬和提倡。人性中的幽暗显然不是人性的全部。在经历了人性的灾难之后,还需要走出人性中的幽暗面,而不是始终停留在幽暗之中。虽然,不必强求人人都是道德完人,但至少可以在人性的空间上,为自己的判断拓展出更多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