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为此,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邀请相关智库专家,录制“‘一带一路’光明谈”系列视频访谈,侧重从文化视角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解读。访谈文章和视频将在光明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光明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持续推出,并在光明日报《智库》版开辟同题专栏,摘录精华观点。具体实施由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光明网理论部负责。
【“一带一路”光明谈③】
架设通向沿线国家民众内心的语言之桥
——“一带一路”光明谈之语情研究
本期导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使用语言多样,如果语言不通那么文化难以相通,文化不通则很难民心相连。我们必须要加强语言沟通交流,用理解、包容之语,搭建“民心相通”之桥。“一带一路”光明谈本期邀请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李宇明和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围绕“一带一路”进程中的语言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建议。
主持人:解析“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聆听智库专家睿智之言。各位网友、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由光明智库、光明网联合推出的系列访谈节目“一带一路”光明谈,我是光明日报社记者张胜。
语言,即思想之舟楫,文化之桥梁,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前队和助推器。语言交流是文化交流的第一步,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交流,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一带一路”朋友圈获得理解、有效沟通、扩大交流的纽带。在“一带一路”建设当中,如何架设语言之桥,铺就通向沿线国家民众心中的光明之路?本期特邀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李宇明教授和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先生两位专家,一同为我们擘画“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版图,思考如何用理解之语沟通,让“一带一路”上的广大民众更好地了解人文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包容的中国。
“‘一带一路’,语言铺路”
主持人:各位网友可以看到,我手里有一本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国情手册》,这本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呈现了“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语言状况。每个国家的语言国情描写当中,还专设了“语言服务”一节,介绍了我国关于语言人才的培养情况和该国关于汉语人才以及汉语专业的开设情况。当然,这只是此类图书中的一个代表,我们看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此类工具书已经陆续出现、不可或缺。请问李宇明教授,作为语言研究的专家、语言类高等院校的负责人,您是如何看待语言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的呢?
李宇明:“一带一路”可以概括为“五通”,最重要的还是人心相通。在“五通”里面,都必须有语言的互通,比如政策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看起来道路、贸易、资金,它们本身不会说话,实际上要把路修起来、货跑起来、资金流动起来,都需要人,有人就需要语言。如果我们用一般的语言来沟通的话,主要只能说事,而能够用有感情的语言去说话,那就能够通情。所以表情达意,语言是最好的工具。“一带一路”实现互联互通,基础应该是语言互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