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热播的反腐大戏《人民的名义》里,剧中人物丁义珍“别出心裁”设计出的蹲式窗口让人站也站不得,坐也坐不得,这种几乎逼得人“跪着办事”的窗口,果不其然犯了众怒。然而这只是艺术的夸张吗?未尽然。剧集播出后,很快就有人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了活生生的翻版:有的在政府机关,有的在医疗单位,有的则在交通枢纽,但无一例外都是群众办事需求巨大的公共服务场所。
便民窗口不方便,极个别甚至还要刁难人,这不得不让人追问:为什么以“便民”为初衷开设的窗口,却总被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做到了反面?
笔者曾到过一个基层法院的诉讼服务大厅,如今那里窗明几净、宽敞亮堂,自助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所有窗口一律开放式办公。但从该院领导口中得知,过去这里的窗口却曾有一个上不了台面的“小心机”:当时立案的窗口被故意设计得比正常更高一些,让人必须“踮着脚尖”才能递上材料——之所以这么做,当初的考虑就是“防着群众闹事”。可现在为什么又改了呢?这个法院的回答是:观念变了。为群众办好事,群众还闹什么事?又有什么可“防”的?
人们常把便民窗口看做一个单位的“脸面”,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形象的好坏。其实,便民窗口更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公共服务提供者如何摆放自己的位置。
“对于手中只有榔头的人,看到的所有问题都是钉子。”为政理念是施政作为的先导,如果脑子里把“官”与“民”对立了起来,也就不奇怪行事中时时处处都多出一层“防”意。但如果认识到所谓的“官”起初不过是从群众中来,走出大门也不过一介布衣百姓,又哪来那么多的官民之分?一些人的特权和傲慢也就没了底气。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人民服务靠的是“以百姓心为心”。
再回到办事窗口上来,既然是便民服务,就不能再有官气。围栏建还是不建,这不是个装修问题,而是与群众的距离问题;柜台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不是个设计的问题,而是干群间的平等问题;把繁琐推给群众还是留给自己,这不是个程序问题,而是有没有服务意识的问题。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与政府打交道的渠道基本就靠办事窗口。窗口看似不大,可在群众眼里那就代表了整个政府;便民看似不难,可里面却能做民主的大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