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严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
刚刚过去的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在比较合理的区间,动力在转换,结构在优化,质量效益在提高。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结概括,就是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对于成绩的总结,人们大都比较关注的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比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能不能实现年初预期的6.5%-7%;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是不是在3%左右;城镇新增的就业人数,能否达到1000万人以上;城镇的登记失业率,能否控制在4.5%以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会不会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从截至2016年11月底的经济数据看,上述目标,基本可以如期完成,有的还能超额完成。
在五年规划期的开局之年,年度工作目标的实现,固然重要。更加重要的是,具有奠基性、开创性、先导性的工作本身,不论是刚刚启动还是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都将产生更加深远、更为持久的影响。对于改革而言,只要设计了方案或者进入了实施阶段,尽管还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于新一年的一系列其他工作,都是重要的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2016年成绩的时候,提到: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对这一表述的解读和评论不多,但它所表明的意义十分重要。如果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这项系统工程进行了顶层设计。那么,到了2016年末的时候,不仅工程的地基已经夯实,而且主体结构也已经搭建起来。
回顾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12次,审议重大改革文件146个,年初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97项、其他改革任务128项都已基本完成。此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还完成了近200项改革任务,各方面制定出台的改革方案超过了400个。重要改革事项的完成和新改革举措的实施,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筑牢了地基,搭起了“四梁八柱”,砌好了承重墙。从建筑施工的角度看,主体结构的大部分工序都已完成,下一步的重点就是砌体、屋面工程以及室内外装修了。
回到改革自身的逻辑,2017年的重中之重,显然应该是深化和落实。正如中央深改组第三十一次会议所强调,要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生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2017年不仅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同时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展望2017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不会改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主线不会改变,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大趋势也不会改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导向,是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重大的结构性失衡,是我国经济运行矛盾问题的根源。要促进供给和需求达到新的均衡状态,就必须直面凸显出来的供求错配,依靠深化改革这一根本途径,在提高供给质量的主攻方向上集中发力,最终更好地满足需求。
例如,流动性相对宽松,货币的供应量增长并不慢,但投资需求不旺,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长十分缓慢。这就需要推进国企、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增强活力,减轻税负,融通资金。
又如,大部分城市放宽了落户条件,有些甚至基本消除了落户门槛,但隐形的障碍和壁垒依然存在,农民工进城落户的实际需求并不强烈。这就需要在土地、城镇化、社会保障方面深化改革,形成对地方政府和农业转移人口的有效激励。
上述领域,正是2017年改革的重点关切,也是经济工作的重要议题。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治国理政重要原则和工作总基调下,“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在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同时,围绕供求均衡,在关键领域奋发进取,把改革推向深入,把实惠落实到企业,把发展成果送入寻常百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