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昭亮
央视网消息 集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于一体的红木宫灯,在明朝时曾是进贡珍品,被称为“中国灯”。广州是传统红木宫灯的发源地之一,后因各种原因,这门岭南传统手艺一度失传。
1996年,已年过半百的老广州人罗昭亮,毅然从生意不错的摩托车配件上转行,扛起复苏红木宫灯的大旗。他说:“宫灯的技艺是珍贵的传统文化,不能失传。”20年后,红木宫灯再次进入广州市民的生活。
少年时的怦然心动
罗昭亮出生在广州一个装修建筑家庭,7岁那年,他按照小人书上的画面,用毛笔在草纸上也模仿着画了一张。父亲看到画后非常高兴,认为儿子有这方面的天赋,于是便让他去跟一位工程师学画画设计。就是这位工程师,让罗昭亮走上了设计之路。从此,画图纸,雕刻木头,成了影响罗昭亮一生的手艺。
后来,罗昭亮上了初中,每天都要经过大南路的中华宫灯厂,看到宫灯厂橱窗里美轮美奂的宫灯,他常常站在橱窗前久久不愿离去。当时他就想,要是有一天自己也能亲手制作出这样的宫灯,那该多好啊!罗昭亮说自己后来之所以会醉心于红木宫灯,主要源于当时的这个情结。
倾其所有复办宫灯厂
在红木宫灯兴盛时,罗昭亮并没有从事宫灯制作,那时,他在做摩托车倒后镜。后来宫灯制作式微,他毅然决定将经营得风生水起的生意搁置一旁,建起了红木宫灯厂,试图寻回失落的传统工艺。
最初的几年,罗昭亮用以前摩托车厂的收入勉强维持宫灯厂的运营。在最惨淡的2004年,厂里仅卖出一个宫灯。为了维持厂子,罗昭亮卖掉两套房子,花光了毕生的积蓄。同时,他还从技术上做了创新。他把制作宫灯的传统技艺融入了很多创新的理念,例如宫灯设计引入环保理念,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宫灯结构。在罗昭亮的不懈努力与坚持下,广式红木宫灯终于迎来了“第二春”。
举家守护宫灯手艺
同很多的民间工艺一样,传承问题也是广式红木宫灯所面临的一大问题。而对于技艺的传承,罗昭亮早就未雨绸缪,他不仅收徒弟悉心传授宫灯技艺,也发动全家人加入了发展红木宫灯的队伍。现在,他已经把儿子培训成宫灯技术员,女儿专作玻璃画,就连正在读小学的外孙女也在学画画。此外,他还主动担任一些学校的客座教授,参加各种讲学,希望能推广宫灯。罗昭亮说:“宫灯承传到我们手上,也应该通过我们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