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扬子晚报》报道:因为靠近圣诞、元旦和春节,最近一个多月里,南京儿童福利院的孤儿们像往年此时一样,再次成为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的对象。虽然福利院非常欢迎社会各界关爱儿童,也诚意接纳爱心捐赠,然而,由于大批人员涌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也担心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有的孤儿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饥时一碗,胜过饱时一瓢。还有一句俗语叫作“饿就饿死,撑就 撑死”。任何一个人的食量都有限,任何一个人都要吃饱吃好,而“吃饱”与“吃好”同等重要。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食量”尤其有限,绝对不能“撑着”,若孩子撑坏了或者饿坏了,对其一生的健康来说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所谓的“饱时一瓢”,正是指这种逢年过节时的“献爱心”。平时门前冷落,节日时门庭若市,这样的“若市”,实在是一种假象,甚至是一种作假,是为了一些单位企业组织的自家宣传需要、“政绩”需要甚至是“噱头”需要而“演戏”。也就是说,这种爱心的投入是要资金投入的,但这种投入更是为了在社会效应上得到回报才肯投入,没有宣传效应上的回报,则这些爱心投入者恐怕就不再舍得投入。
此种现象并不仅仅福利院孤儿才有,一些上榜的“重点”困难户低保户,也会成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各企业献爱心的“对口”人士。不过对于低保人士来说,这样的做做样子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毕竟只是来一趟接一下而得到了花生油面粉大米之类的实惠。而对于福利院的孤儿来说,他们没有成年人的心理,也没有成年人的得失观念,他只知道人来人往已经打搅到了他的生活,让其平静的生活状态凭空增加了不安全感。跟着福利院大人迎来送往“作秀”的生活,与强颜欢笑有什么区别?
过度的“炫爱”对孤儿来说是一种摧残。为了得一己之虚荣,而让孩子陪着受罪,陪着笑脸,又于心何忍?有些残疾人乞丐明确表示不愿进收容单位,也不愿进其他的救助站,根本的原因是其不能如同常人一般的生活。这种抵触情绪与心理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尤其强烈。当看到其他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福利院献爱心的时候,这些孤儿更多的感受是更加孤独。所谓的“羡慕嫉妒恨”,百感交集之下更有“浑身发冷”的感觉,献爱心者为什么就不能低调一点呢?为什么就不能在平时多送一点呢?
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尊严,为了他们能获得如同其他完整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的心理,请学会低调,而不是“炫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