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家房产开发公司绘制二十四孝图美化墙体,“埋儿奉母”等内容被指不妥。许多围观市民表示,用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倡导孝道,很形象也很有感染力,但二十四孝中有部分内容不应该公开宣扬,因为它们给受众带来的感受是不舒服甚至有些血腥,与现代文明社会的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相冲突。(8月14日《大河报》)
郭巨“埋儿奉母”是二十四孝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晋代郭巨对母极孝,后因频遭“X年一遇”的自然灾害而家境渐贫。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儿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埋儿时,挖出一坛黄金,一家子终于过上了堪与“公务员”相媲美的幸福生活。
为郭巨“招魂”,郑州这家房产商不是第一个。某地干脆建了一个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孝文化主题广场,广场上象征孝道精神的郭巨铜像连底座高达7米。有人还专门为此写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郭巨铜像前,一位年轻的妈妈正在为他的孩子进行孝道教育:“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孝为先。郭巨就是一位大孝子。他为了孝敬老母,把自己的孩子埋掉了,感动了老天爷,让他得到好多好多金子。他发了财,还做了大官。”小孩子很受感动,说:“妈妈,也埋掉我吧,咱也可以发财了。爸爸还可以做大官。”于是乎,孝道文化就这样发扬光大了。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封建社会所信奉的“主旋律”高雅文化之一。郭巨“埋儿奉母”的先进事迹“感天动地”,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被当做宣扬孝道的不二人选,堪称是一位彪炳千古的老典型、老模范。现如今,久已淡出国人视线的二十四孝又被某些人从故纸堆里翻了出来,郭巨这位老模范也得以借尸还魂、焕发了新的青春,实乃社会之幸、 国家之幸也!
人们称道郭巨,总是拿“孝母”说事儿,其实并没有完全理解郭巨精神的实质。郭巨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安贫乐道、逆来顺受,还在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强大的适应能力。一个人混到连饭都没得吃,人生的悲哀莫过于此。然而,郭巨同志并未因此而怨天尤人,他自力更生、自谋出路,宁愿把儿子杀掉节省口粮也不找政府民政部门要救济,更没有“点子背、怨社会”,学梁山贼寇打家劫舍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打掉牙往肚里咽”精神啊。
郭巨精神沉寂多年后再放异彩,绝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众所周知,现在我们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不可避免地要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很多的老百姓买不起房子、看不起病、上不起学,有的甚至连大蒜都吃不起,比当年的郭巨强不了多少。我们重提郭巨精神,就是鼓励大家自力更生、自谋出路,从自家“挖潜增效”,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过,现在毕竟是新社会,我们不鼓励把儿子埋掉,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呀——买不起房可以先租嘛,甚至还可以先睡地下通道嘛;看不起病就先不看嘛,锻炼一下对疾病的耐受力也是一种享受嘛;上不起学干脆就别上啦,反正毕业就是失业,还上它干啥?只要不跟“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攀比,就不会产生“人比人气死人”的心理落差啦。
只要人人都学郭巨,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因此,我建议其他地方也都来学习郑州等地的先进经验,大力宣传二十四孝这种高雅文化,尤其要大力颂扬郭巨“埋儿奉母”这类先进典型。当然,也很多人质疑“埋儿奉母”故事的真实性,认为其既反人道,又反科学。这种想法跟前些日子有人无端指责某些小学课文的真实性一样,是极其错误的——我们要的是教育意义,只要能满足社会需要、弘扬高雅文化不就得了,至于真实性嘛,又何必深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