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8日是“中国男子节”,也叫“中国爸爸节”。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仍保留“中国爸爸节”,在大陆这一节日已经“隐退”了几十年,西方父亲节则在大陆大行其道。(8月9日《中国新闻网》)
父亲节,爸爸节,一个是西方舶来品,一个本土自产物。别无二致的节日,截然相反的命运,一个家喻户晓,一个却鲜为人知。一种文化节日能否风行并被长久而广泛地传承,取决于很多因素,有偶然的,也有必然的。在一体化与多元化齐头并进的当今时代,外来与本土之争论,创新与传统的激辩,实际上是一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攻守战。
这场文化之战也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决定双方进和退、成和败的关键不在于其起源是异域还是本国,而在于时间变迁过程中是否仍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生存空间被挤兑的弱势的节日“胳膊拗不过大腿”,在历史的风尘被逐渐掩盖、遗忘,强势的文化却能够以其先天的传播扩散优势在竞争中攻城掠地、占据上风。爸爸节退出视野,父亲节大行其道,一弱一强,一冷一热,道不尽的是对本土传统文化流失与西方流行文化渗透的焦虑。
事实上,爸爸节隐喻的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只是整个文化领域的冰山一角,被公众所遗忘的绝非 爸爸节一个节日。同是情人节,西方的圣华伦泰节在国内倍受追捧,传统的七夕节却鲜人问津。同样尴尬的是,圣诞不断升温,春节却年味渐无。还有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等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传统节日,在缺乏职能部门的保护措施的现实语境下,面临五花八门的外来文化的强势逼退,只能甘拜下风。
当环顾四周就不难发现,不单单过的是洋节日,人们吃的是肯德基、喝的是可口可乐、穿的是牛仔裤、看的是好莱坞大片——我们正在处于一个被外来文化包围和裹挟的时代,本土文化的成长空间受到压抑与阻碍。面对此种文化困局,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其挽救和保护的作用,为传统文化、节日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就如此前把清明、端午、中秋设为法定节假日。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进行推广,引导公众参与传统节日活动。
在分析节日的意义时,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曾这么说: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义。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节日,是抵御外来文化冲击、振兴本土文明不可回避的话题。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呼吁重新拾起隐退的节日之意义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