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10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随时都有发生灾害的可能。这是国土资源部的预测,刊登在6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想弄清到底是哪10万多处,自己所在的城市有没有,但国土资源部的网站没有。查询的结果,倒发现这数据原来早就有了,2008年9月,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就已发布。当时数据更精确,10.4万处,涉及700个县(市)的208万平方公里。据说,这项工作自1999年开始试点进行,历时10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程师信誓旦旦:“隐患点都已初步建立群防群测网络,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共安装了10万余套裂缝报警器和滑坡预警伸缩仪”。然而话说了才不到两个月,就发生了甘肃舟曲泥石流。这场快得像龙卷风的泥石流,截止8月11日17时20分,已造成1117人遇难,627人失踪。但到现在,国土部都没出面解释,舟曲是不是那10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之一?既然10万多处隐患点,共安装了10万余套监测仪,那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处至少设了一个监测仪。一个发生如此严重泥石流的地方,如果不是隐患点,那只能说明这项工作的成效实在让人怀疑;而如果舟曲是隐患点,想必也该有监测仪,那是仪器当天失灵了吗?
太多疑问指向国土部有关隐患点的调查和预测。自然灾害虽是突发,是天灾,难以消灭,却有办法通过提前预警,减少人员的损失。而最主要、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开展地质灾害编目和填图工作,编制危险性区划图和风险区划图,再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有关政府部门、社区等,以供决策之用。也就是说,至少得让公众知道哪些地方是有隐患的,然后才能加以防范。但我国的有关部门,太替公众着想,总怕引起恐 慌,这类和人命有关的信息竟然也不愿公开,自己偷偷掌握,还信心十足地说“得到有效控制”。可这打包票下,消逝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美国每个州都有滑坡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编制了很多的区域滑坡编目图,政府还从私人手中购买了不少不稳定地区的土地,划为保护区。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预警系统。当1986年首次启动泥石流预警系统后,大多数人对泥石流几乎一无所知。为此,美国地调局投入大量工作向公众普及知识,工作人员进社区,并通过电视台、电台和报社的多次访谈和报道等多种形式,力图使公众知道危险在哪,又该怎么预防。此外,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成果作为一项依据,通过法律手段确立下来,并影响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审批政策,确保城市规划远离地质灾害。瑞士、意大利、新西兰等国也都颁布了这样的法律。
相比之下,在透露了10.4万处隐患点这一数据之后的两年,我们的有关部门到底做了些什么工作?有没有对周边居民进行灾害知识普及?有没有一套预警机制?政府批地的时候,有没有进行公正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能因为我们没有相应的问责和追责机制,就在灾害来前,信心十足地说着大话,以示自己工作卓有成效;而在灾害发生且造成大量居民遇难后,又用各种借口和自己撇清关系,说“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大多发生在圈定的地质灾害点以外。”
别怪我恶意,难道这就是不公布10万多处隐患点的真实原因?反正公众都不知道这10万多处在哪,那尽可以把发生的重大灾害,都推到圈定的隐患点之外。只是,如果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尤其像舟曲这样的重大灾害,大多在圈定的点以外,那相关部门10年来花这么多钱做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