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鄢陵县教育体育局今年玩起了中考考生考试成绩“保密”的把戏,目的在于遏制本地生源流向外地高中。“保密”从正常应公布成绩的7月10日,一直拖到8月1日,使得许多考生失去了自由选择高中的权利。(《中国青年报》8月9日)
鄢陵县教育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满腹委屈——原来是因为包括郑州在内各省一些教育资源相对优越的地市,拥有“示范”、“重点”等名头的公办高中不仅在属地哄抢生源,用学费减免乃至于高额奖学金等手段提前“锁定”优质生源,而且还将“战火”引向外地——鄢陵县就是这样的“受害者”,该县一高、二高两所高中的学位大大富余,却招不满人,本地财政已有的教育投入部分浪费和闲置。
当然,无论怎么“受害”,各地学校间的生源竞争,哪怕某一方违法违规,另一方(及其主管部门)也不应当“劫持”无辜的第三方。因为这是对违法违规争抢生源错误行为的延续,等于是承认了不正当竞争的合法性,加剧了教育场域内学生及其家长受到的伤害。
然而,仅仅拿已经在逐利化、异化生源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鄢陵县教育部门“开刀”,并不公允。甚至可以推想,若发表一通简单的谴责,要求鄢陵县县委县政府乃至更高层面,“拿下”教育部门负责人,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其继任者要么自甘于本地生源源源不断的被外地“吸走”,忍气吞声,要么“另辟蹊径”,打政策和法规的擦边球,譬如,将考生名单、成绩加密或打乱二者的对应关系,让外地学校无计可施。难道就不会让考生失去了自由选择高中的权利吗?
报道中引述了某教育界人士的话 ,认为“(鄢陵县)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做好引导工作,提高本地高中的教育质量,不断完善教育软硬件环境,来留住更多的生源。”这叫做“站着说话不腰疼”,县级财政能有多少钱用来“引导”、“提高”和“完善”?另外,可能会有人因为对市场竞争的赞赏,而认为生源竞争、优质教育资源匹配优质生源,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公办高中不是“活雷锋”,之所以其踊跃到外地抢生源,目的在于高考升学率、“一本”比率两个指标,这也是基层教育部门对高中主要的考核指标,捆绑着多项实际的物质利益,决定着地方对不同学校乃至教育部门的投入额度。很显然,即便在中西部省会城市,有能力为优质生源开出诱人“待遇”的公办高中,仍是少数。这些极少数的公办高中,用财政拨款,为少数尖子生支付离谱的物质待遇,然后再用高额奖金来激励教师群体,已然完全违背了教育的公益性质,更与教育等公共产品的均衡化潮流不符。
我绝对不相信,那些用“钱”挖来、“买”来优质生源的学校,及其领导者、教育者,能有对教育事业的本来热爱,对于“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课堂质量、社会实践、(学生)人格培养、素质教育、艺术教育会有耐心,其短视化的考量必将催生出频度更高、难度更大、竞争更残酷的题海战术,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功利教育的“产品”。
这就是说,固然应该呼唤制止鄢陵县教育部门剥夺考生自由选择权的违法行为,呼唤遏制跨地生源争抢的荒诞现象,更需要重视的是:将中小学教改进行到位,改革各级政府对教育部门、公办学校的考核体系,纠正延续至今的功利化教育引导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