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南郊,一代报业宗师张季鸾的墓地近年失修荒废,曾占地40亩的陵园仅剩一亩见方的土坡。如今在废旧的墓陵旁边还建起了臭气熏天的养猪场。(7月14日《中国青年报》)
很难想象,在号称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里,竟然不断有名人墓地破败不堪的新闻见诸报端。《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以“一代宗师与猪为邻”为题,报道了一代报业宗师张季鸾的墓地破败不堪的惨况,张季鸾墓地竟然被猪圈“围攻”,几成猪圈。960万平方土地就放不下几位名人的墓碑?
其实早在今年4月,张季鸾墓地的破败状况就已得到各大报纸的关注。然而几月过后,不仅没有丝毫改变,反而情况加剧,不得不问:还有多少名人墓地将继续破败不堪?
只要略知民国历史的朋友,便可知晓张季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之重要。张季鸾曾因披露政府内幕,先后两次被投入监狱;在主持《大公报》时曾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一度成为新闻界的标尺;在重庆病逝时,国共两党最高层都在第一时间发来唁电,蒋介石、周恩来更是亲自前往丧礼,吊唁这位报业宗师。时至今日,早年气势恢弘、高墙环绕的张季鸾墓地,竟与猪圈为邻,这不得不让人遗憾不已,前来缅怀的人们只有怅然而归。这方小小的墓地在经历过时代风云之后,立在猪粪扑鼻的臭气里,与先前的壮观相比,显得如此灰头土脸。
不仅仅是张季鸾的墓地,齐白石墓的境遇相类,也成了附近饭馆食客的方便之处。在外国,雨果去世,法国为其举行国葬!而我们号称文化大国的中国,却对不停地挖,不停地折腾,不停地破坏,让死者无安宁之日。正如某位记者所言:“一代报人张季鸾墓,早已沦为荒郊野冢,无任何标识,人迹罕至。一抷残土,面对着暮 春寂寞的阳光,不堪凭吊。”当然,还有一些保存了干百年甚至更长年代的名人墓,在一次次受到人为的破坏,如“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有的被工厂、学校等机构的兴建而占领或夷为平地。
名人墓地,是文化遗存的重要寄托之所。后人礼葬逝者,并非仅仅为了封墓立碑,而是希望能够承接逝者的精神,以激励后人。在法国有拉雪兹公墓,在俄罗斯有新圣女公墓,这些都与卢浮宫、克里姆林宫齐名。熊培云先生在《巴黎墓地书》中说道:“许多东方人无法理解,在巴黎这样世界独一无二的大都会竟然会有拉雪茨神父、蒙巴那斯和蒙马特等大型公墓,让死人挤占活人的地盘,让‘寸土寸金’的生意经变成不识时务的陈词滥调。”相反的是,在我们身边,不重视保护文化遗存已不是单独的个案了。八道湾周氏兄弟故居、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魏源故居等,都已经容不下了。
而极具反讽的是,各地政府却一直热衷于造不伦不类的假古董,热衷于争夺什么李白故里、“花果山”所在。保护先人骸骨坟墓,是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之墓却得如此惨状,能不心生悲凉吗?的确,在某些部门或者某些商人眼中,张季鸾先生墓只不过是文物而已,不具有旅游景点的炒作之用,创造不了眼前的利益收入,赚不了钵盆满溢。于是,张季鸾先生的墓被养猪场蚕食包围。
名人墓地是历史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不可多得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护其貌、显其颜、铸其魂、扬其韵”,从速抢救保护,以提升当地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品位,以彰显其文化底蕴,使之和社会发展相得益彰。而不是继续让“还有多少‘张季鸾墓’将继续破败不堪”这类问题继续见诸笔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