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的小品和相声节目中大量借用网络语言,可是“笑”果并不明显。(2月16日中新网)
今年春晚时间长,语言类节目多,其中一大特色是,借用网络语言情况突出。比如,冯巩等人表演的《不能让他走》,借用了“雷人”、“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偷菜”、“我妈叫我回家吃饭”等网络走红语言。遗憾的是,这些网络语言的借用,没有提升节目的质量,更没有让观众对有关节目津津乐道。
“笑”果不佳,不是网络语言不帮忙,而是借用不当。一是所借语言已被滥用,观众早已闻而不“笑”了。无论是“唱的不是歌,是寂寞”,还是“不要崇拜哥,哥只是个传说”,观众早已听得“疲劳”了,再加借用也难以搞笑。二 是借用机械。节目“移植”网络语言,必须“活植”,如果是生搬硬套,那么对其感到别扭的观众,不可能笑得出来。三是忽视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语言有其产生、流行的环境,网络语言也一样,有些网络语言在网络上活跃,用到节目中可能就“死气沉沉”。
春晚节目借用网络语言不成功,问题还是出在“借”上。一来这种“借”是种偷懒。创作是很辛苦的,像从网上进行百度,然后复制文章一样,“借”网络语言要省事得多。只是这种“借”,只能得之皮毛,不能得其灵魂,搞出来的节目,听上去语言花哨,可没有内涵,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二来这种“借”是脱离生活的结果。网络也能反映生活,网络语言也来自生活,可“借”网络语言,却会使创作者与生活隔膜。一个语言类节目的创作者,如果以网络行为代替深入生活,不仅不能活化网络语言,而且创作出的节目也缺少生活气息,不可能让观众喜闻乐见。网络语言不是不能“借”,但要以生活为基础,否则很活跃的网络语言,到了节目中只能给观众挠痒痒,即使有观众笑,也是胳支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