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上午,市内一居民楼,因学习问题与母亲发生争吵,12岁女孩从六楼坠下身亡。此前一天上午,涪陵区一小区,因家庭作业与父母发生争吵,9岁男孩气冲冲跳楼。 近年来,类似的悲剧时有发生,原因也五花八门:被家长要求上补习班、家长不让玩手机、作业繁重不堪重负……到底是孩子们太脆弱,还是家长要求太严苛? 近日,重庆晨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家长和心理专家,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不让玩游戏 儿子离家出走 两江新区的陈女士是一位医疗工作者,她的儿子即将上初一。为了让儿子专注学习,不玩游戏,母子俩闹过不少矛盾,儿子甚至还因此闹过离家出走。 “现在,儿子敏感又暴躁,不能轻易对他发脾气。”陈女士说,儿子今年11岁,快到叛逆期了。小学时,儿子就迷上手机游戏,当时他成绩还不错,陈女士批准周末可以每天玩两个小时,儿子同意这个方案。眼看要升学了,课业逐渐繁重,陈女士希望他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儿子渐渐不依,经常流露出不满。 刚开始,陈女士并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她觉得像以前一样,只要控制儿子玩手机的时间,儿子自然会把更多心思放在学习上。但事与愿违,在之后的考试中,原本成绩名列前茅的儿子一次比一次差。陈女士给儿子报了补习班,但考试成绩却没多大起色。这个暑假,在陈女士安排下,儿子每天都要去补课,先是数学,再是作文课,“希望儿子能把成绩提高。” 陈女士坦言,她脾气也比较火爆,看到儿子成绩变差,每到周末还要玩手机,真是“恨铁不成钢”,两人发生了好几次争吵。如今放假在家,儿子还心心念念着玩游戏。 上学期,儿子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陈女士叫他去补习功课,多做点儿练习题,希望他成绩能迎头赶上。陈女士的坚持让儿子彻底爆发,见母亲不愿意给手机,他摔门而出。临走之前,还威胁母亲“不让玩游戏就不再回家”。陈女士没有妥协,看着儿子出了门。眼看天色越来越晚,陈女士渐渐消了气,让丈夫把在小区篮球场边玩耍的儿子找了回来。儿子虽然回来了,但仍然气鼓鼓的不理她。 “我知道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对,但希望这样能让儿子明白,他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陈女士说。 让孩子补课要做好思想工作 得知这两天发生的悲剧,从事教育的周先生心情很难过。他的孩子上小学,升学在即,今年暑假,他给孩子报了两个补习班,希望孩子能提高分数。当时,孩子没有强烈反对,但他心里总是觉得有点不妥。 “以后,不管让孩子补课还是做其他的,都要和孩子商量着来。要是孩子有抵触,一定要先做通思想工作,再进行下一步。”周先生说。 张先生是一位年轻的父亲。他认为,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应该更多地尊重孩子的想法,适当地引导。 希望父母多些理解和支持 唐鑫(化名)是一名即将念初二的学生,说起和父母的沟通,心里有些郁闷。“感觉爸妈都不理解我。”唐鑫的成绩在年级里中等偏上,父母在学习方面对他要求很严格,希望他考上重点高中。这也是唐鑫的目标,他平时学习非常自觉,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也会做很多习题来提升自己。 唐鑫的父母认为,以他现在的成绩,离重点中学还有一定的差距,也时常用这个“差距”提醒孩子。 “我已经很努力在学习了,他们总是只看分数,不关心其他的。”唐鑫说,家长的碎碎念让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做什么都不行。他心里奋斗的目标很明确,但希望家长能多些理解和支持。 孩子的“挫折教育”太少 记者在渝北、江北等地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他们大部分认为,现在的孩子“挫折教育”太少,导致心理承受力差,容易走极端。 市民凌先生认为,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宠爱,很少受到责骂和委屈,一旦愿望不能满足,就难免接受不了。 市民周女士表示,如今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孩子们从接触最多的游戏和动画片等渠道中了解到,里面的“人物能复活”,死亡并没那么可怕,他们就用一些极端的做法,向父母表达不满,而不是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家长应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社会学家谭刚强:十二三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前期阶段,是自我意识逐渐形成的阶段,他的自尊、自我认识的意识是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在平时生活中,很多家长只注意到成绩,没有想到孩子的成长,也没有注意到孩子青春期的特点,家长没有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在家长否定孩子价值的同时,也加深了孩子的自我否定。 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高级心理咨询师邱驷:家长教育孩子,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与孩子多沟通。沟通交流能够加强对孩子的了解,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家长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帮助孩子控制情绪,很多时候,孩子是无法忍受家长用粗暴的方式对待的。另外,很多家长平时过于溺爱孩子,什么要求都答应,而孩子一旦出现不符合他们要求或成绩不好时,就用截然相反、甚至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孩子是接受不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