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0月13日电 多年来,中国“国考”热度持续不减,“国家公务员”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相比之下,“国际公务员”这个名词对他们来说却颇为陌生,在联合国分配给中国的“国际公务员”名额中,仍有半数岗位空缺。
国际职员,亦称国际公务员,是指在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中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受国际组织行政负责人领导、为全体成员国服务。
10月10日至15日,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联合国秘书处及相关专门机构在华举办人力资源外联项目,并在北京、杭州、上海举办面向高校大学生及社会青年人才的宣介活动。
“当下,中国承担着7.921%的联合国会费,会费占比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然而中国人在联合国系统任职的总体人数仍然较少,还有半数名额空缺。”13日,在2016联合国浙江大学人力资源外联项目宣介会上,来自联合国秘书处的人力资源专家阐述了这一现状。
记者了解到,根据联合国规定,联合国工作人员的名额分配,会参考会费比例。会费提高,意味着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员工名额将大幅提升。中国是联合国会费第三大缴纳国,但中国雇员在联合国的比例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低。
“今年是我们第一年在浙江开展宣介活动,我们希望在京、沪之外,更大范围地在中国寻找适合的人才。”联合国秘书处的人力资源专家如是说。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李媛告诉记者:“要想在联合国工作,专业能力、外语水平、应变能力、国际视野都要兼备,其中语言对中国应聘者而言是一个先天的挑战。而且中国国内对‘国际公务员’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对国际组织不了解。”
李媛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若联合国中总是缺少应有占比的中国籍工作人员,会影响世界了解中国的想法。在此形势下,浙江大学于2015年9月推出了“浙江大学国际组织精英人才班”,全方面培养成为一个国际人才的“核心素养”。
“之前觉得在联合国工作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但是今天的这场宣介会听下来,对联合国的考试录用、征聘条件、组织文化、行政运作等有了大致了解,我们在国际组织精英人才班中经过了系统的培训,身边不少同学已经能够达到标准。”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研二学生曹旭表示,自己非常有意向成为一名“国际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