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朱慧卿
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工作在外的人都开始归心似箭,可一部分人却开始害怕回家。近日,网上一篇名为《一个漂泊在外的应届毕业生写给农民工父亲的忏悔信》引发热议。发帖人自称大学毕业后工作大半年,月收入仅一千元左右,生活拮据,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他只好谎称要加班,不回家过年了。该帖迅速引起了各地“恐归族”共鸣。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40人参加),77.2%的人表示身边存在“恐归族”,其中20.6%的人发现身边这样的人“很多”。被调查者中,41.1%的人认为自己就是“恐归族”。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人“恐归”?调查显示,“回家的各项 开支太大,无法承担”成为“恐归”首因,70.0%的人选择此项。此外还有:怕春运压力大(38.2%)、怕父母逼婚事(37.2%)、怕往来人情债(36.6%)、怕饭局“车轮战”(26.1%)。
北京市某私企职员吴波,给记者算了笔“回家账”:北京与成都之间的来回机票几乎没有折扣,共计约2800元;送父母的礼物要2000元;送亲戚的礼品大概1000元;压岁钱也不会低于500元;春节期间的其他开支(包括与同学、朋友的聚会开销)也要近1000元。粗略统计回家各项开支至少要7000元。而吴波的月收入只在3000元左右。每年一到10月份,他就得早早储备“回家钱”了。
春节回家的哪项开支最让人无法承受?调查中,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走亲访友要送礼(54.8%)、没完没了的饭局开支(17.9%)、路费(15.5%)。
吴波说,虽然自己赚得不多,但每次回家,多少有点“衣锦还乡”的感觉。他的“阔绰”,也让家人坚信,他在外面过得很好。
也因为“衣锦还乡”几个字,武汉市某私企职员阿宾决定再次放弃回家的念头。此前,他已经3年没回家了。“我很在意别人的眼光。”他坦言,自己在外打工5年,月收入不到1000元。但远在内蒙古农村的家人,总以为他赚了不少钱。“如果不能衣锦还乡,不仅自己面子上过不去,还会让家人在邻里面前抬不起头。”
调查显示,69.4%的人认为,“不能衣锦还乡,面子上过不去”是“恐归族”不愿回家的主要原因。
面对部分年轻人的各种“恐归”理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陆士桢觉得“非常没必要”。“虽然时代变了,春节一家团聚的传统不会变。”已为人父母的陆士桢提醒“恐归族”,父母其实并不在意孩子是否“衣锦还乡”,或者给他们丰厚礼物,“至少我的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孩子能平安地回来。”
陆士桢说,对于有一定承受能力的年轻人来说,过年给长辈送点礼品也是应该的,但不必太奢侈。大多数长辈,更看重孩子的心意。“还听说有年轻人因为离婚了,不敢回家。但是做父母的,其实是很希望能帮孩子分担一些烦恼。”
调查中,50.4%的人也认为,人们应打破面子观念,平安幸福才是亲人最大的愿望。
此外,64.3%的人认为,春节回家主要是孝敬父母,其他方面的开支可以尽量减免;51.1%的人表示,过年的意义更多在于家人团聚而不是送钱送礼;43.9%的人觉得,应该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多陪陪父母家人。
“很多人说送礼是负担,其实标准都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只是受困于自己了。”心理学家钟谷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人们经常会纠结于这样的事:送了大舅一份大礼,是不是送小舅的礼物也不能差太远?“其实小舅也许根本不会去想这样的事情,只是我们自己想太多。”
钟谷兰认为,我们对自己的期望,和别人对我们的期望,往往是不一样的。这使得一个人在人情世故上,即使自以为做到了100分,最终的结果可能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所以,面对春节的开支,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打算,不要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关键是,你想要什么样的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