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多里,我省精心组织全省民营经济大会、第十四届浙洽会等重大对外宣传工作;精心举办“连线浙江——中外媒体四大国家战略举措考察活动”等主题采访活动;大力实施对外文化拓展计划,全年对外文化交流项目700多个近2万人次,组织请进来交流项目1000多个8500多人次;全省226个省级部门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是社会各界的呼声。我省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互联网 管理工作的意见》,省委揭牌成立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省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建立互联网内容管理机构;指导全省网络媒体开展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搭建“浙江政务微博”聚合平台。
(四)
近200平方米的天井两边,是两条直通中央古戏台的长廊。廊墙上,一帧帧手工雕刻的花窗巧夺天工。
这般古色古香的场所,是慈溪天元村的文化礼堂。在这里,村民不仅能观看演出、锻炼身体,还有越来越多有关文明礼仪的讲座可供选择。
水无渠不流,戏无台难唱。
过去几年,是我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建成设施最多的一个时期,全省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人们欣喜地看到,浙江音乐学院正式动工了;浙江图书馆新馆、浙江省博物馆新馆(含非遗馆)、省文学馆初步完成了选址;全省各级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
农村,日益成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主战场。着眼“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面开展,今年确立的全省1000余家重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任务,被列入2013年省政府十件实事,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广电进渔船”、广播“村村响”、“广电低保”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服务“三农”重点出版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更是齐头并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像城里人一样享受日益丰富的文化生活。
在浙江,文化产业,早已不再养在深闺。2012年,我省文化产业GDP占比达4.56%,新闻出版、影视、动漫等优势产业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浙报传媒、华数传媒等9家骨干文化企业成功上市。省级新闻文化集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成立,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在海宁落户。
事业的繁荣、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文化人才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宣传文化领域各类优秀专门人才的不断涌现。我省深入实施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工程等重大人才培养项目,选拔培养了四批“五个一批”共236人、65个文化创新团队、近两千名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大力推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民营企业“形势教育聚共识、人文关怀聚人心”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五)
杭州邻居节,今年10岁了。
那根象征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黄丝带,从2004年10月24日杭州市首届邻居节开幕以来,就一直飘在“邻居”胸前,挂在“邻居”门前,不仅影响了杭州人,还走进嘉兴、湖州、台州、温州等地,潜移默化地促进了邻里关系的和谐。
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一个多层次的公民道德教育平台正在形成。去年以来,“最美激发梦想·最美浙江人”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在全省作巡回报告22场,1万多人现场聆听报告;全省第三届道德模范推荐评选活动,吸引600余万人次参与投票,最终产生20位省道德模范;平民英雄、感动人物、文明之星、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的广泛开展,让“最美”来到每个人身边。
最普通平凡的百姓,一个个感人的善行义举,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构成了浙江独特的风景——
德清县通过“百姓设奖,奖励百姓”的方式,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热情;慈溪市首创“和谐促进会”,鼓励外地人参与社会管理,促进新老市民的和谐融合……越来越多与爱、责任、担当有关的故事,在城乡同时发芽、生长、传播,向阳光而行,生生不息。
现在,全省19500个行政村开始实施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春泥计划”;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构建着浙江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农村“种文化”、“讲文明树新风”、全民阅读活动,让“书香浙江”不再遥远。
务实、守信、崇学、向善,这些当代浙江人的共同价值观,因为这一项项或自发或集体,立意却同样深远的活动,给了每个浙江人一双发现身边真善美的眼睛,也给了他们对生活、对未来的自信——
明天的浙江,一定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