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先有美食后有“人气”,这是常识。可是,如今,这似乎是一个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样纠缠不清的命题。近日,某“人气”美食被曝食品安全“瑕疵”,犹如拨开“人气”的面纱,让所谓“美食”变得寡淡无味。“人气”的制造者固然可恼,可是自封吃货的人们缺乏“独立判断”的精神,这也是自找“苦”吃。
“真心话”被溢美之词淹没
近日,一台湾知名女艺人的老公参与投资的烘焙面包房被曝“瑕疵” 。这个品牌一贯标榜“纯天然”,却在台湾地区被检出违规添加9种人工香精,遭当地卫生部门查处,被要求拆除虚假广告牌并罚款、暂停营业3天。而在上海,也有此品牌门店,上海门店随即发出公告,称沪产面包安全,可是,还是引起吃货们的一片哗然。
且不论如今充满网络的愤慨、抵制之词,值得玩味的是,如今感到上当受骗的也许正是当年不辞辛苦排队买面包的。
很多人还记得当年此门店开业的盛况。“人满为患呀,就因为××来剪彩,排队可按公里计”,还有人曾直言不讳就是冲着明星推荐的一款面包去的。当时就有人感叹:一个小小的面包房排场真是大,到底是明星效应强啊……
更为有意思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追星追到爱屋及乌的。从这家店开张起,在吃货聚集地,某点评网站上,指出其“名不副实”的评论就不少。“试过就可以,没必要也没有好吃到买个面包还排队,典型的饥饿营销,做作,价钱不便宜,最低价15元,最贵的40元”,“真心不怎样,微信活动闪烁其词,面包味道也一般”,更有人质疑过,仅靠明星效应这家店能维持多久?只是,这样的“真心话”被淹没在无数的溢美之词中……
吃“名气”的疯狂还在复制中
还好,戳破这个人气美食的虚胖,从其开业算起,不过区区几个月。只是,吃货们似乎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吃“名气”的疯狂还在复制中。
潮人们近来追捧某款奶酪蛋糕,据说也是某档娱乐节目中明星推荐的。排队之壮观,在其所在的市中心商场绝对是“亮丽的风景线”———“无时无刻人流密布中,生意好到店家不但限量,而且还从最早的每人限买2个改成后来每人只能购买一个,实在是牛啊。”有时尚辣妈为了买给小宝宝吃,不惜舍近求远,去离家稍远的一家分店购买,“也是要排队的,还好只排了一个小时”。
至于其口味,见仁见智,在某点评网上,赞美的和质疑的留言数量为2:1。还有人留言:味道还好,只是排几个小时是否值得。对那位时尚辣妈来说,她肯定认为值得的。尽管,她也听说了最近的那个新闻,但是,她还是一如既往地热衷于排队买奶酪蛋糕。问她好吃在哪里?她眨眨眼,笑道:“跟你说你也不懂的啦。”
这样的“吃货”不专业
懂她的人这样说:“特别舍不得吃,提着走在马路上,感觉特别有面子”,“真的自己都被自己执着的精神Shock到了”……这满足的显然不只是味觉了。有网友评论:其实,就算味道一般般,很多人也会选择夸赞,不然何以显示自己排得这么辛苦是值得的。一位90后大学生有过类似的经历。不久前,她在网上看到一款大V推荐的纸杯蛋糕,蛋糕顶端做成花型,看着很“高贵上档次”的样子,在某日,她花了一个下午在路上,还卖萌哄到好说话的舅舅买单,她终于如愿以偿,捧着看着很高贵上档次的盒子心满意足地回学校了。事后,舅舅问起,她总是说,“很好吃的啦”,只是,当舅舅调侃她,让她再去买时,她却从来不接话,反倒打听起当日舅舅给她一同带回去的一款栗子杯是哪里买的了。
此外,在一些人眼中,这样的吃货属于伪吃货。小C好美食,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很多同好者,流传其中的帖子也大多关于美食。他说:“真正好的美食是不需要傍明星、上节目的,其名声只会在小圈子里口口相传。明星的专长是演戏或唱歌,他们懂什么美食?”只是,这样的基本常识很多人并不明白,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吃货。小C道:“做一个好吃货也是要有基本素质的,根据色香味进行判断,要懂食材的基本知识,还要有点文化,总之,是不能人云亦云的。”
美食之外的问题
要再往深里说,盲目追捧“人气”美食的背后是一部分人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现实。体现在美食上,是那让人看不懂的长队;体现在网络上,是大V言论后那惊人的转帖量。还有过去曾经出现的一幕幕:抢购“碘盐”、“板蓝根”断货……这些可以归因于科学素养的缺失,也可以问责有关部门辟谣不力。
然而,当人们在将自己定位于“受害者”的同时,有没有反思哪些想法、行为是“自讨苦吃”,有没有人有勇气自信地说一句:信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