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稻田养鱼 浙江千年走过三段路
千百年来,田依然是那片田,但田里的鱼和稻谷一直在变。丽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姚子亮说,浙江人玩稻田养鱼,走过了三个阶段。
1.解馋
从唐代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漫长光阴,浙江稻田养鱼处在人放天养状态。所谓人放天养,就是鱼苗是农民放入稻田的,但鱼儿能活下来几条,能长多大,全看老天爷的脸色。
那时,农民养鱼动机很单纯,只为全家解馋。农村交通不便,商贩寥寥,吃的用的自给自足,养猪为杀年猪,吃水产,则靠稻田养鱼。
田里放什么鱼,放多少,全凭心情。过上几个月到半年,稻田收割了,鱼儿也全捞起来。那时稻田鱼的产量相当少,一亩田一般几公斤到十多公斤,其间,若碰上暴雨,鱼也可能全被冲走。所有的鱼被农民晒成鱼干,吃上大半年。
2.赚钱
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多年,有了市场经济的诱惑,浙江农民痴迷上了稻田 养鱼。最火的时候,每十块稻田就有两块以上有鱼儿游动。
那依然是个商品短缺的年代,鱼只要养出来就能热卖。农民开始在田里挖沟,替鱼儿开辟避暑、休闲、吃饵的去处,加高田埂,防鱼儿跳走,青草、菜叶子统统往田里扔,除了鱼,还放入田螺和泥鳅,这样一来,稻田鱼的亩产一下子到了30公斤以上,多的达200公斤,有的农民甚至把稻田里的稻谷当成了副业,他们更在乎的是鱼的长势。
3.生态
好景不长,随着开塘养鱼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上再也不缺鱼,鱼价一路向下,生长缓慢的稻田鱼市场竞争力不再。多数农民做出选择,将鱼儿赶出稻田,浙江稻田养鱼的面积一下子萎缩了七成以上。
最近5年,稻田养鱼在浙江重新变成热词。它的起死回生,全靠搭上了生态车。对生态、环保、绿色、有机等名词,民众和市场越发买账,和这些概念沾上了边,产品不仅能卖高价,政府和社会也全力扶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