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和平均工资未必代表你的工资水平一样,企业工资指导线恐怕也只是一 个理论数值:它高的时候,微观工资未必会新生双翼;它低的时候,你的薪水也未必会跟着跳水。可是,近日出现的各地下调工资指导线的新闻,还是引发了忧虑。
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的陈杰平副部长说:“地方政府‘下调’工资基准线,有可能引发一些企业纷纷下调工资增幅。打击最厉害的是农民工这些低收入群体,如果这种势头波及范围广,老百姓工资收入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有可能导致收入差距更进一步拉大。”
这个考虑也不是没有道理,企业逐利本性决定了很可能在工资议价上“就低不就高”,那么,当政府给出一个看跌的风向标时,企业会不会闻风而动?此般质疑貌似很民生,仔细推敲,却存在三重悖论:一者,工资指导线能不能“下线为零”或“负增长”?且不说企业工资指导线从1997年出台至今,基本没有任何强制力的事实,即便它有如专家学者担心的那样神奇,在宏观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当下,首提“负增长”难道就动辄得咎?那么,这个工资指导线还有没有“负增长”的权利、长年向好就能万事如意?有人说,现在经济企稳,就不该“负增长”,这个说法显然不顾工资指导线“基于前一年的数据和对今年预测”的事实,纯属鸡同鸭讲。
二者,我们应该还记得最新的一个数据: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日前发表分析文章称,2009年上半 年,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即中小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48.9%,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下降5.9%的降幅。这说明什么?接近50%的用电量降幅,则意味着有近一半的中小企业处于停工状态。带有兜底性质的工资指导线对谁最有指导意义?肯定不是大型国企,垄断行业——那么,在承载最多就业人口的众多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的时候,首提“负增长”和大力加工资哪个更民生?哪个更能长远地保障底层劳动者的饭碗?谁不希望工资天天涨,但是我们不能天真到忘记了竭泽而渔的道理。
三者,企业工资指导线问世至今,其实意义寥寥,要不是“负增长”刺激了我们脆弱而敏感的内心,恐怕公众顶多也就关注“最低工资标准”而已——毕竟,指导线只是个建议或参考,而“最低工资标准”属于刚性法规。薪水是劳动力成本,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价格也是由市场来决定,本质上说,工人的月薪与萝卜白菜的价格没有什么差别,不排除个别领域、个别地区会出现一些悖逆价值规律的定价现象,但随着市场机制的成熟,工资指导线的意义日益式微,担心指导线耽搁了工资增长,还不如改善劳资博弈关系,倾心于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更实际。
工资年年涨是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理想状态,而改善民生的路径除了直接增加工资,还有提高福利、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硬逼迫企业罔顾利润事实地涨工资,最终受伤的还是基层劳动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