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杭报的专题,才知道“越女争锋”总决赛正在杭州举行。追着看了一些视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老实说,我对越剧一窍不通,连当个看热闹的粉丝估计都不够格。但又想到,吸引像我这样的菜鸟,或者正是这个选秀节目的初衷之一,所以也就勇敢地不拿自己当“外人”了。
其实,关注这场赛事时,更多想到的是我的父亲。虽然不懂越剧,可我是从小看闽南高甲戏、梨园戏长大的。自我有记忆始,父亲三天两头都是很晚才回家。那年头,四乡五里每逢传统祭祀都会请戏班来演古装戏。父亲是个超级戏迷,几乎每场必到。他同时还是公社“南音队”的成员,经常到公社里弄弄“弦管”(即“南音”)。不晓得水平高低,但他会摆弄洞箫、琵琶、二胡、笛子等等传统乐器。
听老人们说,我爷爷以前走街串巷卖土特产,担子上总挂着一把二胡。却不知很小就失去生父的父亲,是否从爷爷那里继承了音乐细胞,抑或这是他对爷爷的一种纪念?等我大一些了,父亲便带着我四处去看戏。《陈三五娘》、《连升三级》、《狸猫换太子》等等剧目,大概翻来覆去看了好几回。不过到了十几岁,学会叛逆的我当然不屑跟着他到处跑,于是他又回到了一个人去看戏的光景。以后的岁月里,断断续续也看过几场戏,但怎么也找不到和父亲在一起时的味道了。
我想,传统戏曲的消沉也是从那时期开始的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娱乐消费的花样越来越多,传统戏曲自然也就越来越不受年轻人喜爱。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笼统的说法。“越女争锋”受到 这么热烈的追捧,至少说明传统戏曲的观众并没有消失,传统戏曲也没有逐渐老去。
清新秀丽的形象,传统韵味的唱腔,再加上人才辈出的新秀,这是“越女争锋”的一大看点。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不由地感叹“传统戏曲原来也可以这么唱”。这样说完全不带贬义。实际上,无论采取何种传播手段和表演方式,能够在台上“露脸”的“越女”们,都得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越女”和“超女”的段位,似乎不能相提并论。看“超女”和看“越女”,可以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官体验。我还觉得,这个年代需要“超女”式的大众娱乐,更不能少了“阳春白雪”的“越女”。
我也听说,比赛期间粉丝和评委闹了点不愉快。似乎是由于流派之争进而引发了粉丝之争吧。在这事情上,我比较认同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的说法——观众不能只看一个自己喜欢的演员,赛场不是战场。这是因为,“越女”走进选秀节目,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参与,让更多人一起关心越剧的发展。况且,任何一个传统剧种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个流派的诞生其实也是一场戏曲的革新。变化一直在进行着,这恐怕是谁也挡不住的。
这么说吧,“越女争锋”的推出,还意味着越剧走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越女争锋”能够吸收时代新元素,大胆地采取类似于“超女”的选秀模式,从而为这一传统剧目注入新的活力。这也表明,只要敢于创新,借鉴和运用现代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传统戏曲同样能够走出一条新路。我之所以看好这场选秀节目,理由也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