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鸡蛋 不用丢蛋黄
第四是适量吃鱼、禽、蛋、瘦肉。《指南》要求,鱼、禽、蛋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具体来说,每周吃鱼280~525克,畜禽肉280~525克,蛋类280~350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克。具体到每天的摄入量,可参见新版《平衡膳食宝塔》的图示。
根据《指南》要求,优先选择鱼和禽。随着国际上对胆固醇的每日摄入量解禁,因蛋黄中富含胆固醇而长期 “含冤”的鸡蛋终于扬眉吐气。新版《指南》中,鸡蛋的每日摄入量比过去增加了。如果按照营养素的含量来计算,鸡蛋可以称得上是“最平民化的高档营养品”。陈超刚认为,这意味着居民应该长期吃鸡蛋且不弃蛋黄。此外,应该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食品。
第五是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指南》要求,培养清淡饮食习惯,少吃高盐和油炸食品。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6克,每天烹调油25~30克。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足量饮水,成年人每天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饮用白开水和茶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不应饮酒。成人如饮酒,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有些传统食物宜怀旧莫多吃
第六是杜绝浪费,兴新食尚。《指南》要求,珍惜食物,适量备餐,提倡分餐不浪费。选择新鲜卫生的食物和适宜的烹调方式。食物制备生熟分开、熟食二次加热要热透。学会阅读食品标签,合理选择食品。多回家吃饭,享受食物和亲情。传承优良文化,兴饮食文明新风。
“不回家吃饭,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结果。但无论从营养学的角度还是家庭和谐的角度来看,鼓励人们多回家吃饭,都是大有益处的。” 陈超刚指出,有些人或许认为“饮食文明新风”是一个比较空泛的概念,其实,提倡饮食移风易俗更符合文明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应该对传统饮食习惯有所扬弃和发展。例如,过去没有冰箱,为了避免浪费食物,我国先民只能用高浓度盐来腌制肉类,以尽可能延长食物的保存期。现在,随着饮食供给多样化、冰箱普及,腌肉等不健康的食物就不能天天吃、大量吃,而应减少进食频率和量,变成偶尔尝鲜、饮食怀旧的选择。
专家指路
必须“控油限盐”
陈超刚指出,根据《指南》要求,要提升营养水准,追求健康一生,起码要做到两个基本要求,也就是“控油限盐”。他认为,中国人对烹调用油常有两种极端的认知。一方面,有人认为,油温越高炒出来的菜越香。其实,这会使油里面的成分被破坏,同时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另一方面,有些人“畏油如虎。”“油好比双刃剑,多了不好,少了身体也会敲响警钟,在适量的情况下是对身体有益的。”
他指出,《指南》推荐一天一人不超过25克或30克,但是还有一些油是我们看不见的,比如说花生、瓜子里。吃25克的花生或者核桃,或者吃40克的西瓜子,就相当于10克植物油。25克的花生充其量就是一把,因此,晚上看电视吃花生,实际是边看电视边吃“油”。
还要注意的是,年轻人和孩子需要减少摄入反式脂肪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原料,如人造脂肪、氢化油、咖啡植脂末中,都有反式脂肪酸的身影。年轻人和孩子们偏爱的美味,如巧克力派、咖啡伴侣、曲奇、玉米片、奶油饼干、油炸面圈、起酥点心、薯条、油酥等,不能多吃。
不放盐 也能让食物美味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人每日最多摄入5克盐,而我国一直规定,居民每日摄入盐的上限是6克。“调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日摄入盐高达9.8克。”陈超刚说,6克盐是健康人每天吃的最多总量,如果对于慢性病的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则要减少用盐量。
“部分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味蕾的敏感度下降,因而,盐的摄入量就在不知不觉地增加。”陈超刚说,要从婴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减少食盐用量,可以循序渐进,一点点地往下减,也可以用白醋、柠檬等来替换一些含盐调味料,使食物的味道改变。不吃高盐的食物,可以用蔬菜来调味,吃出原味。每天的餐桌上可以备一些西红柿、黄瓜、萝卜等生吃的蔬菜,不加任何调味品,既保证蔬菜摄入,又减少盐的食用量。此外,食物提鲜不只靠咸味,比如香菜、香菇可以在熬汤时加入,而洋葱可以作为很好的凉菜辅料。生姜末、番茄酱也可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