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药厂负责人
医药代表拿到我们的药,报到医药公司,医药公司,再往投标办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家公司生产的一种治疗妇科病的常用药出厂价为7元,而中标价却高达56元。
记者:你们高价中标的品种价格是多少?
五十六块钱。
记者:五十六 那你们出厂价多少钱?
我们底价是七块钱。
也就是说,药品出厂价是7块钱,中标价是56块钱,医院零售价是64.4元,中间利润超过 了800%。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出厂价只有7元钱的药,中标价之所以能定到56元,是因为遵循了所谓的“潜规则”。
他去竞标以后,医药公司要挣多少个点,完了再医院要扣多少个点,给大夫(医生)又多少个(临床)点,最后人家是多少钱,它这是扣点,是八零扣是几零扣都是有算数的,就是一个行业规定似的。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虽然这种药品的中间利润超过了800%,但药厂本身的利润空间却非常有限。
记者:你们药厂挣了多少钱?
我们药厂也就挣一块钱左右。
记者:一块钱左右?
对
记者:从七块钱到五十六这中间有四十九块钱,那这四十九块钱跟你们没有关系?
没有关系。
记者:那都谁挣了呢?
医药代表、医药公司,还有医院再一个就是医生。
调查过程中,一位从事药品批发行业十余年的业内人士证实了这家药厂负责人的说法,同时他还告诉记者,这种利益均沾的模式正是药品招投标过程中的“潜规则”。
医药行业业内人士 赵连璧
他就要考虑那么这个药进入这个医院以后,或者招标,进入医院以后每个科室的大夫,或者说药剂科或者当然还有这一层的关系,每个人需要得到多少利润的时候,他觉得适合他胃口的时候,达到一个合理的值,然后呢就是把这个价格加上去,然后就招标,然后出来的价格,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招标价格。
也就是说,在药品中间利润分配过程中,医药代理公司、医院、医生等各个环节的分配比例基本是固定的,只有抬高中标价,从而抬高中间利润,各个环节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这些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一直没有对药品中标价到底是如何制定的作出回应,也没有对中标价为什么比出厂价高出几十倍等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给出合理的解释。与此同时,我们的记者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药品中标价和医院零售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十几、二十倍的现象并非个例。国家出台药品招投标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抑制药价虚高,减轻患者负担,却被一些利益团体利用,成为推高药价的幕后黑手,那么,一些地方药品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乱象和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
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同时,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作为物价主管部门的发改委也为每一种药品都制定了最高零售价,并要求根据审定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不得超过发改委制定的最高零售价。然而,记者调查却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即使不少药品的中标价比出厂价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但是根据这样的中标价计算出来的医院零售价依然低于发改委公布的最高零售价。业内专家告诉我们,药品的最高零售价在业内被称为“天花板价”,目的就是为了限制药价,防止药价虚高,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个被称为“天花板价”的药品最高零售价与出厂价相比定的更是高得离谱。以山东方明药业生产的2毫升20毫克的盐酸奈福泮注射液为例,出厂价为每支0.32元,最高零售价被定35.9元。那么,这个“天花板价”又是如何制定的呢?记者多方联系价格主管部门,却同样没有得到正面回应,这个问题成为继中标价之后的又一个巨大问号。
专家强调,只要医药公司、医院、医生、包括药品招投标管理部门等各个环节利益均沾的“潜规则”不改变,药品中标价就很难回归到合理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