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效应
孩子们热衷iPhone不能自拔,在一旁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能用肥哪嘟的小手在屏幕上从容移动,打开目己想要的照片或应用程序深感自豪,又充满好奇。
许多市场上的iPhone应用程序专门针对学龄前儿童设计,一些还特别标注着“教育”,如“袖珍动物园”提供世界各地动物视频;“闪卡”专为教育儿童如何读写等。
父母们如今不仅担心孩子会把iPhone摔坏或玩坏,也对自己让孩子玩iPhone产生罪恶感。他们开始怀疑:这究竟是一种教育工具还是与电视类似的负面娱乐方式?
美国儿科学会自创立之初,便长期劝说父母不要允许儿童看任问电视。而该学会成员说:“目前,我们就觉得手机的负面影响跟电视没什么不同了。”
住在华盛顿的吉尔·艾缇斯有两个女儿,一个3岁、一个8岁。她坚信自己的女儿在词汇、阅读、拼写方面的能力上远远超过了同龄人,并把这些进步归功于iPhone和iPad。通过一款名为蒙台梭利填字游戏的应用程序,3岁的女儿已经学会拼写一些复杂的单词,如“星光和烟花”。然而,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名教育心理学专家简米·希利说:“认为拼写软件是一种教育手段的父母,其实是忽视了学龄前儿童大脑成长的规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需要整个身体的运动,对大量物体的操作,而不是对某些模糊技术的运用 。将字母排列出单词‘猫’并不意味着儿童学会了这个词。只有通过理解、听说才能真正掌握语言。要是父母只忙于做各种事情而让孩子独自把玩电子产品,那语言又会从何而生呢?”
尽管艾缇斯太太对iPhone还是持肯定态度,但她和丈夫仍然决定限制两个女儿每天玩iPhone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
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幼儿发展中心主任托瓦·克莱因担心,孩子每次外出或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若都只盯着iPhone屏幕,将大大限制他们经历更广阔世界的机会。她说:“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充满了好奇心,善于发现各种事物,一旦他们只专注于屏幕,就不会去理解更广阔的世界。”
最近在一家兼具影响力与争议性的亲子网站UrbanBaby.com上有一篇帖子,问大家是否发现自己的孩子对玩iPhone的兴趣远远超过了“真正的玩具”。那些说“没有”的母亲这样声称:“我们不允许孩子碰iPhone。它会带走孩子的创造力。”
坦普尔大学研究早期语言发展的心理学家赫希·帕塞克也站在“没有”的一边。研究表明,积极的参与才能真正帮助孩子适应眼前的特殊情况,她说,与屏幕的互动显然无法胜任。然而,帕塞克教授还是被众多父母在纽约地铁上将iPhone给小孩子玩的行为深深震撼。她开始理解这种冲动。“这是一台神奇的电话,我必须承认我也被它吸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