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决定发展前途
应届毕业生小唐主要做软件开发的工作。每天要开很多会,跟客户确定需求、代码实现、后期测试等,期间还要花很多精力跟项目成员和客户沟通。最高记录时,一个月里每个星期的工作时间达到100小时,他抱怨,感觉很辛苦,心理上主要是有时间表的压力,属于生活的时间很有限。
“我在工作之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没有规划,可能因为当时自身的条件比较差,工作之后,也没有很明确的计划,只是有一些想法和阶段性的目标。比如多积累行业经验,向IT咨询的领域努力———因为要在IT这行继续走下去,要么走管理路线,要么走技术路线,而这两方面我觉得都不算很适合自己,所以我想做偏商务的IT咨询。其实我也不确定这个目标是不是符合实际,也没有仔细考虑过得失,只是觉得相对于其他工作来说,这个可能更加适合自己。还有一个目标,就是年底薪水一定要涨到和某某一样的水平。”小唐坦言,自己之前对职业规划没有概念,而工作后又感觉为了尽快工作而匆匆从事的IT行业太具挑战性,完全不适合自己。
缺少职业规划,是造成职场“两难”局面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先认识自己、分析需求,将难以进行职业发展计划,自我剖析与定位,是确定人生战略选择的前提。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目前的状态不甚满意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学期间从未仔细思考过自己适合做什么、将来准备做什么。等到大学毕业后,猛然面对充满竞争的社会和岗位,一时间从父母的掌上明珠变为被岗位使唤的工具,茫然之余,失落的心态油然而生。据调查显示,今年毕业生至今依然有56.7%的人没有职业规划,甚至高于在读生55.1%的比例。对职业无规划、无意识,造成了很多职场新人很快就陷入“两难”的境地。由于毕业生可能对社会和行业认识得不够深入,因此,新人在毕业前应先确定职业基调,有计划地了解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通过实习机会认清自身特点,必要时可以进行专业的职业测评。
“个人品牌”附 加值很重要
小王毕业后接到了几家公司的录取通知书,他在其中选择了一家保险公司从事保险推销,当时他自认为性格很适合接受挑战,也给自己制定了宏伟的目标。进公司后,公司并没有对他进行专门培训,只让他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刚开始的几个月里,小王经常犯错,没少被领导严厉批评。此外,工作强度也很大,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有时候,周末还要向客户推销保险。事情很多很琐碎,这跟他在学校里想象的理想工作状况完全不同。渐渐的,他发现自己根本忍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他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甚至还萌生了放弃挑战、追求稳定的念头。
张桢宁告诉记者,其实陷入职场“两难”境地的人群中,不乏像小王这样有过规划的新人碰到了职场“磨合期”,他们产生这种矛盾的心理也是正常的,想要谋求一个更好的发展是人之常情,但一定要正视自己,频繁地盲目更换工作,容易对日后的求职造成困难。在磨合期内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一段时间,当真正地融入到企业时,才会找到自己的定位,发现自己的价值。在这段时间内,新人应该树立信心,坚持自己的选择。在职场学习的同时,不妨应用一些资源和机会,为自己的“个人品牌”增加附加值,例如,小王就可以通过主动和老员工沟通,通过加深与优秀销售的联系与沟通,与“前辈”交流经验,增加信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体会到和大家相处的快乐,为自己搭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平台,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只有把稳的心态发挥出来,才能安然度过磨合期。这对于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更快融入职场非常重要。
最新2009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近五成大学在校生对未来就业感到担忧,七成应届毕业生认为应该先就业后择业,在就业压力下,先就业再择业已经成为一个选择趋势。张桢宁指出,就业与择业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职场新人不但要审时度势、结合自身,确定好自己的发展基调,还要在入职后注重提升个人能力,这样才能绕开职场“两难”,笑傲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