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外省市挂职锻炼或出国参加培训,对机关干部来说并不新鲜,但去外国政府部门挂职,此前则很少听说。日前,北京市东城区首次公布20年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提出要分期分批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国家政府部门挂职。据介绍,此前东城干部国外挂职的主要目的地是韩国,今后打算增加去美国挂职锻炼的机会。此外,东城区每年为人才“投资”将不少于5000万元,到2030年,东城区希望党政人才中,具有海外培训经历的人才达到两成。(11月23日《北京晨报》)
我很想知道,到国外挂职,都学些什么?东城区有关人员说,下一步考虑要选送人才到美国的科技、城市建设、规划和管理部门挂职,为期一年。虽然时间不太长,但对于一个语言过关的人来说,或许还是能够增长不少见识的。不过,我也有些疑惑,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尤其北京一个区的普通机关干部,学习城建、规划方面的知识,莫非回来还要在东城区大兴土木吗?毕竟,北京的城建和规划,需要作为一个主体,来通盘加以考虑,一个区里的规划和城建,能有什么大作为?如果学来没用,只为扩大干部的“国际化视野”,那还不如公费旅游呢。至少,公费旅游,也无需什么太堂皇的借口,用不了那么长时间,更重要的是,花不了那么多公款。
至于说科技,一个机关干部,一年的时间,能掌握什么?这是很值得怀疑的。我倒是觉得,作为花费公帑的干部出国挂职,应该目标具体明确,专业对口,学成以后,可以学以致用,立竿见影。在我看来,出国“挂职”的干部,最应该学习人家的管理。譬如说,国外有没有公款接待?有没有公款旅游?有没有公车私用?如果有,人家是如何处理的?譬如说,对于权力,人家如何使用?怎样监督和制约?国外的官场可有什么潜规则?他们可曾有过送官员到国外挂职的打算?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还有,外国的官员,是怎样为公众服务的?他们上班时间,能否炒股票,织毛衣,上网聊天?他们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上下级关系如何处理?是否也逢迎拍马,口是心非?再比如,国外有没有街头小贩,他们又是如何对待的?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也不枉出国挂职一趟了。
北京东城区官员说,每年为干部到国外挂职“投资”将不少于5000万元,而且,“这项基金还会随经济增长逐年增加”,俨然一副“不差钱”的派头。我想,国外的官员,怕是不会摆出这副“老子说了算”的架势的。我自知孤陋寡闻,也无缘到国外去挂职,可我知道,在国外,纳税人的钱该如何花,官员是不敢擅自作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