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个最为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领导发动“一二·九”运动吹响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号角,并在之后的奋斗历程中“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在历经艰苦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后,带领人民拨正了历史的船头,一步步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最终成为救亡图存,引领复兴的中流砥柱。
历史的横断面有如树木的年轮,愈是历经岁月积淀,其纹理愈显明晰。81年前的今天,1935年12月9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街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迎来了民族觉醒的高光时刻,擦亮了走向复兴的精神利刃。从而一举粉碎了侵华日军妄图让华北沦为第二个“满洲国”的图谋,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掀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岁月轮转,“路标”永恒。在由大国向强国迈进步入“关键一跃”的重要关头,共同守护民族觉醒的历史印记,赓续自立自强的基因传承,正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古老中国,必将凝聚起牢不可破的“信念共同体”。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一二·九”是由退让走向抗争的救国纪念日。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呐喊,迸发出救亡图存的高光时刻
“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发布在清华校刊《怒吼吧》上的口号,真实还原了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画面: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的北平街头,漫天飞舞着雪片般的传单,到处涌动着激愤的人群,面对前来阻拦的军警,游行队伍中竖立起如林般的手臂,呐喊出“用武力保卫华北!”“为祖国自由奋斗!”等口号……一时间,抗日救国热情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华夏大地上奏响了空前豪迈的民族解放斗争之序曲。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爱国主义的脉搏总是连着国家民族的心跳。这种“萦民族危亡于襟怀”的无形力量,能够冲破任何屏障,摒弃一切前嫌,迅速凝聚起全民族统一的抗战意志,为中华优秀儿女奋起抗争、顽强战斗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在全国上下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之际,“一二·九”运动的怒吼唤醒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战则存,降则亡”的救亡图存之火迅速燃遍神州大地,民族复兴的光芒在那一刻灿然绽放,古老中国在火一般的激情中重获新生。待到两年之后卢沟桥畔的枪声响起之时,酝酿已久的爱国热情在侵略者的刺刀面前骤然爆发。长城内外,千千万万爱国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大江南北,各界民众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共同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谱写出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这种历经战火洗礼、置身血火熔铸所焕发出的血性之光、无畏之勇与团结之志,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征程中改变前途命运的新追求、选择前进道路的新定向、焕发生命活力的新跃升,也成为当前和今后继续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支撑。
“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一二·九”是从迷茫走向自觉的民族觉醒日。来自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紧密结合,铸造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波澜壮阔的抗战图景启示我们:战争从不是国家实力的单纯比拼,而是民族意志的整体较量。以一盘散沙迎战坚船利炮,结果必然是一败涂地;唯有万众一心对抗霸权,才能赢得最终胜利。“一二·九”运动正是在抗战形势一片“万马齐喑”的危急关头,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号角,从政治上击碎了隐忍苟活的投降幻想,唤醒了奋起抗争的民族血性,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正如朱自清在《这一天》一文中所写到的:“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规律的必然,总是由大大小小的偶发事件所引发,起作用的。持续一个多世纪落后挨打的屈辱史,带给中国人民的不只是深重的灾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如果说,鸦片战争是民族觉醒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是民族觉醒的重大转折,那么长达14年之久的抗日战争,则是民族觉醒的总爆发。而轰轰烈烈的“一二·九”爱国民主运动,不啻于引燃民族觉醒的导火索,并且为最终胜利“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各地学生主动到工人中去、到农村中去、到商民中去、到军队中去,大力开展读书会、歌咏团及节日纪念、民众夜校、清寒食堂等活动,藉此唤醒各阶层的爱国思想,联合一切救亡力量,开启了和广大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把抗战救国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那个时候起,抵御外辱已经不再只是“朝廷的战争”,或者个别精英“一个人的战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这样范围极其广泛、思想高度自觉的集体意志与组织行动,并在之后的抗战过程中表现出空前的民族团结、顽强的民族抗争与决绝的民族斗志,使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最终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也让一直被视为“东亚睡狮”的中国人民终于从内忧外患中警醒起来,自近代以来第一次通过国民的集体觉醒,赢得了民族的整体自尊,进而对中国近代政治和文化走向乃至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法国作家古列久在评述中国敌后斗争时感叹道:“民族的精神,在受到侵略时突然奋张起来,成为一道新的近代的中国长城。”就连日本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民族觉醒”。
“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一二·九”是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国家复兴日。源自历史与人民的正确选择,推举出砥柱中流的领导核心
抗战初期,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有“学术界的政治家”之称的丁文江耳濡目染国内社会凋敝,列强步步蚕食的民族困境,在《少数人的责任》一文中果决地断言:“只要少数之中的少数,优秀里面的优秀,不肯坐以待毙,这个民族就总有希望。”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个最为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领导发动“一二·九”运动吹响了民族解放斗争的号角,并在之后的奋斗历程中“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危机”,在历经艰苦奋战、付出巨大牺牲后,带领人民拨正了历史的船头,一步步开创出“一个新的时代、新的天地、新的创世纪”,最终成为救亡图存,引领复兴的中流砥柱。
鸦片战争以来剧烈的社会变动和内外危机的激化,使得近代中国始终面临着无法回避的两大历史课题:一是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的独立;一是追求现代化,实现民族的复兴。中国社会内部的各种进步力量和仁人志士,为了破解与实现这两大课题,从各自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出发,在黑暗中苦苦探求着振兴中华的真理和道路,却始终挽救不了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危局。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后,通过“一二·九”运动开辟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新道路,一举扭转了“精英已觉醒,民众在沉睡”的困局。同时推动、建立起抗日战争统一战线,以往那种地广不足以为大、民多不足以为众的羸弱局面,迅速被高效的政治动员和民族精神的凝聚所取代。这种由人民觉醒和政治进步而积累的精神能量,在民族危亡之际迸射出无比耀眼的光芒,为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注入了新的活力。历史的发展已经雄辩地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时代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中国历史与人民的共同选择。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抚今追昔,“一二·九”是救亡图存的爱国纪念日,也是众志成城的民族觉醒日,更是面向未来、走向富强的国家复兴日。在共圆“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今天,救亡图存的任务虽已完成,民族复兴的事业仍任重道远。时刻不忘从那段凝重的历史进程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从那场悲壮的民族记忆里获得深刻的警示与启迪,从而自觉肩负起国家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对“一二·九”运动最有意义的纪念,以及对先烈们最为崇高的缅怀。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