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6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教育、医疗、住房等各项民生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教育春风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如今的西藏,实现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15年免费教育,农牧区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面落实,政策和资金覆盖率均达到100%。“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覆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所有农牧民子女和城镇困难家庭子女,且不断提高标准,年生均标准已提高到3000元。这一幕,在旧西藏是绝对不可想象的,到20世纪50年代时,西藏仅有2000多贵族子弟在旧式官办学校和私塾学习,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
教育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一定程度上来说,教育就是最大的民生!
医疗春风
“病有所医”对于当下的西藏而言,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目前,西藏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体农牧民,全区已建成71个县医院和678个乡镇卫生院,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家住拉萨市纳金乡的央金老阿妈,一提起看病这件事,总是感慨万千。她说:“想想现在的生活,感觉像做梦似的。去年自己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总共花了2000多块钱,出院时,政府给报了1600多元,几乎没花什么钱。这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在头人老爷眼里,我们只是一群会说话的畜生而已。”
住房春风
“住有所居”在65年前的百万农奴眼里,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如今,这个梦在西藏已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西藏从2006年起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区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到2013年,全区累计投资278亿元,完成46.03万户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建设,使230万农牧民群众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4平方米,生活条件得到历史性改善。
山南乃东县的丹增老人就是这一工程的受益者。丹增老人说:“每天醒来,看着这宽敞明亮的房子,我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很感恩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我也不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这跟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小时候,我都是睡在牛棚里的。”
民生改善永无止境。在新的征程中,只有将民生改善工作做实、做细、做精,人民才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