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在兴业银行5日披露的一份公告中,作为参与定增的中国烟草总公司首次披露了2010年的业绩:总资产9699亿,年营收7704亿,年净利1177亿,每天赚3.2亿,3.5亿烟民每年贡献336元的利润。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4.7%,年利润和中石油相当。(3月6日中国广播网)
按理说,一国企每天能赚3.2亿,应该是件高兴的事。然而,笔者看到这组数据却高兴不起来 。说得不好听的话,这是拿百姓的健康做交易。这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全球约有烟民13亿人,13岁至15岁年龄段少年的吸烟率达20%,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面对这种严峻形势,全球对烟草的监管日益严格,各国纷纷签署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尽管早在2003年中国就签署了《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于2006年1月9日在我国正式生效。然而,六年过去了,中国公共场所禁烟效果让人不敢恭维。最明显的特征是中国烟草消费量未减反增,烟草销量由2005年的占全球1/3上升至48%,烟民数量庞大,占全球的1/3。难怪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曾表示:中国控烟工作任重道远,还有大量的工作亟待开展。
尽管造成我国烟草销量不降反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一方面是烟盒警示语不明显,起不到警示作用。正如北京“往事如烟”网友所说:“卷烟上的警示语每个吸烟甚至不吸烟的人都能倒背如流,关键不是字体的问题,是警示语的警示力度不够,包装弄上一幅骷髅或是被烟熏黑的肺,我想这样控烟效果会好得多,这才是与国际真正接轨的做法,做事情不要只流于形式,要抓根本!”
另一方面是公共场所禁烟有其名,无其实。这不,尽管中国曾作出在2011年1月9日前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承诺,但时至今日,公共场所吸烟仍然是屡见不鲜。其实,公共场所禁烟效果不佳的原因不是缺少禁烟立法,而是缺少禁烟执行力。以北京为例,在奥运会召开前夕,北京曾出台《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规定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但是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等原因,该规定沦为一纸空文。其实,北京禁烟失败是中国禁烟的缩影。因为,继北京制定并颁发了“北京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范围若干规定”之后,上海、杭州、武汉、银川、广州等150个城市和地区都颁布了公共场所禁烟规定,但从当地媒体的报道中能够发现,由于无人监管、执法力度不足等原因,公共场所吸烟行为一直屡禁不绝。
必须清醒地看到,烟草业虽然仍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烟草业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烟草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资料显示:全球每年因吸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就高达50亿美元(这主要包括健康开支、员工缺勤、劳动生产率降低、税收损失和过早死亡等)。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烟草带来的“显利益”,更要看到烟草带来的“隐危害”。也就是说,我们宁可要百姓的健康,也不要每天赚3.2亿。正如有关专家所呼吁的:以牺牲国民身体的健康来换取烟草行业的高税收,再这样发展下去,就会出现一种畸形的发展。
3月5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不靠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换发展”,这应该成为控烟的指导思想。面对每天赚3.2亿的“骄人业绩”,期待各地,尤其是职能部门在控烟上不能再停留在光靠“喊”上,还得实实在在地“动”起来,并常抓不懈。要明白3.5亿百姓健康比3.2亿元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