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最勇敢小女生”夏娟在网络走红,最勇敢小女生不惧大火,没有选择自己快速逃生,而是在烈火中唤醒了其他人的15条生命。(11月23日《京华时报》)
前段时间被媒体集中讨论的扶助摔倒老人的话题,依然回响着我们的耳畔,在当下社会之中,固然不乏热心助人、不计回报的良善,但现实却是充斥着更多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冷漠。尽管也有人将几年前的“彭宇案”,以及今年的“许云鹤案”,作为坚守 冷漠的理由和借口,想用司法的无力来掩盖道德的缺失。然而,冷漠终究还是冷漠,这让大多数人都感觉到那多年倡导的雷锋精神,正与我们渐行渐远。
夏娟,一个平凡的初中女生,她是亲生父母的弃儿,却并没有将自己圈宥于社会的冷漠之中。在自己面临死亡威胁时,能够挺身而出,救助与己无关的生命。她尚能如此,又让我们这些成年人情何以堪呢?从整体的角度而言,由无数个“他人”,构成了维护人类社会性的纽带。我们一直在倡导着“和谐社会”,什么是和谐?和谐,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无争,是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但无争不是冷漠,不是将每个人的内心都塑造成毫无关联的路人“甲乙丙丁”,而是将大家凝聚成为一个“互助、互爱、互信、互利”的有机整体。
当我们面临道德的摇摇欲坠时,不能将希望寄托于法律救济途径的完善,不能将希望寄托于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因为道德观念中的是与非,对与错,都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这是任何外在的法律、规定、制度难以触及,也无法调整的,因而,道德的问题还是必须通过道德的途径来加以解决。夏娟的事例直截了当地告诉了我们“有德不在年高”的道理,也许有人会说,道德观念的形成很复杂,与各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但笔者却认为道德的问题并非难以诠释和化解,道德的好与坏,只关乎于一个人对待他人事务、对待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如能够以“互助、互爱、互信、互利”的方式,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要解决冷漠的问题,便能水到渠成了。
最勇敢女生最可贵之处,不在于她冒着危险救助了15条生命,而在于她曾经被亲生父母遗弃,却依然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这个社会。如果说我们的冷漠是因为害怕蒙受不白冤,那么夏娟所承受的却远远超过了彭宇、许云鹤们遭遇的一切。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一个初中女生也能够拒绝冷漠,在危难时刻选择帮助他人,这在拷问着我们内心良知的同时,也足以让许多为冷漠寻觅诸多借口的人羞赧不已了。希望她所做的一切,还能够唤回我们曾经的热情,扶起当下身处于冷漠时代的陌生路人。
|